1937年,鲁迅母亲80大寿,15岁侄子拔刀弑父,俩日本女人大闹现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6-29 22:32 1

摘要:1937年春节,鲁迅刚去世几个月,他的母亲鲁瑞过80大寿。寿宴期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张灯结彩,正在给母亲庆祝。

1937年春节,鲁迅刚去世几个月,他的母亲鲁瑞过80大寿。寿宴期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张灯结彩,正在给母亲庆祝。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15岁的少年,拿着军刀冲了过来,径直就要对着周建人砍过去。在场的人都吓坏了,80岁的鲁瑞更是气得哇哇大哭:“那是你亲爹!”

这个少年叫周丰二,是周建人的亲生儿子,谁也没想到在今天这个重要的场合,他居然会拿刀弑父。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两个日本女人——羽太信子和羽太芳子。

这对亲姐妹分别嫁给了周作人、周建人两兄弟,几乎把周家搅和得翻天覆地。鲁迅在世的时候,她们还会稍微收敛点,最多挑唆三兄弟决裂,那绝对不可能大闹母亲寿宴。

如今鲁迅不过去世几个月,春节和八十大寿就过成了闹剧,周家三兄弟的丑闻也被扯了出来,鲁瑞直呼:“我想念大儿子鲁迅了!”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两个日本女人到底对鲁迅家族做了什么?

羽太信子,原本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的佣人。

1904年时,鲁迅被迫和朱安结婚后的第四天,就带着弟弟去了日本留学。后来,他们和另外3个中国留学生合租在本乡区西片町十番地的“伍舍”里。

而羽太信子,便是房东找来专门为这5个小伙做饭、打扫卫生的“小厨娘”,月薪只有5日元。

羽太信子非常聪明,她深知自己在日本干“厨娘”的工作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唯一的翻身的路径就是嫁人。眼前这些中国留学生,有文化、青涩,家境也都不差,随便傍上一个都是血赚。

在这个过程中,羽太信子发现,20多岁的周作人性格腼腆、温和,日语也说的不利索,大概率在日本没有其他朋友,就对他展开了攻略:从做饭洗衣到整理房间,后来还特意为他添置衣服、买书……

身在异国的作人很快就沦陷了,1909年春天,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在日本结婚了。鲁迅尽管不赞同,却也没说什么,只能支持。

而鲁迅支持的方式,就是经济支撑,作为哥哥,他肩负起了弟弟和弟妹的生活。这里的肩负,不仅是对周作人和羽太信子,还包括羽太家族。

可当时的鲁迅,还在留学,收入也不高。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只能被迫提前回国,开始没日没夜地写稿。

鲁迅的很多作品,就是在那个时间产出的。

据统计,当时鲁迅的经济压力经常大到需要变卖家产:鲁迅的薪俸不过三十多元,而接济兄弟就得用六十多元,每月都是入不敷出,只能出卖家中剩余的田地。

2年后,周作人学成归国,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羽太信子。

来到中国的羽太信子,对于嫁中国男人这个选择,极为满意,不仅改变自己的女佣生活,还让整个羽太家族也越过越爽。

于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周家的地位,保住摇钱树,1912年5月她以照顾月子为由把妹妹羽太芳子从日本接到了绍兴。

羽太芳子来了之后,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

15岁的她,很少在姐姐羽太信子跟前照顾,却经常在24岁的周建人面前出现,一来二去两人情愫暗生,不到2年就要结婚。

也有传言称,周建人之所以会和羽太芳子结婚,是因为羽太信子用了一些龌龊手段——灌醉周建人,把羽太芳子推进房间,生米煮成熟饭。

当时,鲁迅正忙着在北京赚钱,远在绍兴的三弟周建人要结婚,娶的还是二弟妹的亲妹妹,亲上加亲。就算他不乐意,也不能说什么。

在1914年3月17日鲁迅的日记中,他是这样记录的:

“下午得二弟函,附芳子笺,十三日发。芳子于旧历二月四日与三弟结婚,即新历二月二十八日。”

很快,周建人和羽太芳子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周丰二,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弑父的周丰二。

周家三个兄弟都结了婚,鲁迅身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

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直觉得一家人就应该待在一起,而且这个责任要他这个当大哥来负担。所以,自从回国后,他就一直在攒钱。

到1919年,他卖掉了绍兴老宅,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终于在北京八道湾买下一个大宅子。并且,为了尊重两个日本弟媳,他还特意把房子装修成了偏日式的风格,把一大家子都接到了北京。

三兄弟和母亲都住进北京之后,问题来了,谁管家呢?

原来在绍兴的时候,是母亲鲁瑞在管家,可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对北京也人生地不熟,只能交给年轻的儿媳妇们来管家。

鲁迅的老婆朱安又不识字,管家的重任就只能落在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身上了。

鲁迅满心满眼以为,兄弟三人都把赚到的钱都给弟妹,统一开支,这个家就会越来越好。

殊不知,这正是三兄弟分崩离析的开始。

羽太信子在日本时,过得太穷了,来到中国过后,一心要过日式富太太的生活,挥霍无度、消费散漫。

当时,周家在北京,光仆人就有6个,一应吃穿用度都要顶尖的货,进口最好。很多时候,买东西的运费比东西本身都要贵上很多。

这让节俭的鲁迅,心里非常难受,他私下里和周作人说,希望让羽太信子收敛一点,可周作人这个恋爱脑,自己不敢声张,还把鲁迅的话添油加醋地转述,激化了矛盾。

鲁迅越在意,羽太信子就越挥霍,连带着妹妹羽太芳子一起帮着挥霍。

鲁迅在周家非常难受,经常写信给许广平吐槽:

羽太信子无论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生活开销上又不节约,所以钱总不够用,必须四处借款。(取自《八道湾十一号》)

经济,是所有矛盾的开始。

周家生活在一个诡异的氛围下,羽太信子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甚至还把自己的弟弟、母亲都接了过来一起住。

这样一来,经济开销就更大了,羽太信子就开始看人下菜碟了。

她的第一把刀,伸向的便是周建人。

周建人从绍兴来到北京,一直没找到好的工作,就现在北京大学旁听。羽太信子看不惯,经常以嫂子的名义呵斥他:这么大人,不挣钱,还一直花钱上学,真丢人……

周建人年轻、脸皮薄,哪里受得了这个苦,直接就被气走了,一个人去了上海。他想着自己先在上海安顿下来,再去把老婆羽太芳子和儿子接到一起。

周建人走了之后,羽太信子又把到伸向了鲁迅。

鲁迅和周建人不一样,他不仅赚钱,还是家里的顶梁柱,用“不赚钱”是绝对不可能把他赶走的。

于是,羽太信子另辟蹊径,开始造谣,而且还是造黄谣。

当时,周作人在北京西山养病,鲁迅忙于给他筹集医药费,为了凑足钱,鲁迅替周作人卖了一部书稿。在稿费收到后,鲁迅非常高兴,拿着钱连夜去后院通知了羽太信子。

没想到,羽太信子居然告诉周作人:鲁迅连夜进来,意图非礼。

更可怕的是,周作人还信了。

至于“非礼”的细节内容,有说是“偷看洗澡的”,也有说是“卧室听窗”,当时与周氏兄弟交往密切的章川岛(廷谦)是这样说的:

鲁迅后来和周作人吵架了。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周作人老婆对我还说过:鲁迅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听窗。(取自《八道湾十一号》)

1923年7月,周作人给鲁迅送去一封决裂信: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面院子里来。”

这次,至此,这兄弟三人算是离开的离开,决裂的决裂。

决裂后,三兄弟基本上算互不干扰,也没人跑到母亲鲁瑞面前闹,大家虽然不怎么来往,但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

可偏偏,鲁迅刚死,羽太信子又出来作妖了。

鲁迅去世后,周建人想着母亲痛失爱子肯定会难过,就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来给母亲过80大寿。这里的“妻子”并不是羽太芳子,而是周建人的女学生王蕴茹,3个女儿也是他和王蕴茹生的。

原来,当年周建人被羽太信子赶走后一年,在上海站稳脚跟,写信让妻子羽太芳子带着儿子周丰二来上海定居。

可羽太芳子这个拎不清的,非要跟着姐姐。而羽太信子也不肯放人,硬是要把妹妹留在身边当“丫鬟”。

如此一来,周建人非常失望,长年两地分居的他便有了新欢王蕴茹,也重新仿照鲁迅和许广平一样,组建了新家庭。

在鲁瑞80大寿这天,羽太信子得知消息,特意带着妹妹羽太芳子大闹一场,斥责周建人始乱终弃。

争吵中,羽太芳子的儿子周丰二,也觉得父亲周建人理亏,拿着军刀就要砍死父亲,为母亲出气。

幸好,当时是寿宴、又是春节,在场的人很多,制止了这场闹剧。

可羽太信子不罢休,把周家三兄弟的所有事情,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捅了出来。遮羞布被撕开,鲁瑞也觉得颜面扫地,她大哭:“如果树人在,绝对不会如此。”

是的,如果鲁迅还在,羽太信子最多只敢玩一玩污蔑的把戏,绝对不敢正面对峙。

何至于,大闹鲁瑞的80大寿。

这件事情之后,周建人也和儿子周丰二彻底决裂。父子两人,终身没有和解。

常言道,娶妻娶贤,一个好女人能旺三代。

周家三兄弟,尤其周作人和周建人,在娶老婆这件事情上,确实损失惨重。

周建人还稍微好一点,迷途知返,有了新的家庭。

而周作人,他心爱的妻子,不仅毁掉了他和睦的大家族、兄弟关系,更是在后来影响了周作人出任伪职,给日本人干事。

我想,如果鲁迅先生知道后面这么多事情,当年在日本,他就算给弟弟周作人断了经济,也绝对不会愿意供养羽太家族。

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明暗之间:鲁迅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