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嵩县,炎帝时称伊国,古称嵩阳。以其在嵩山之阳而得名。洛阳为九朝古都,嵩县乃畿辅之地,接壤东都,得河洛淑气。伏牛雄峙、白云峻秀、鹤鸣九皋、陆浑戎地,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徜徉于山水之间,写下了不少咏赞的篇章。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古称嵩阳。以其在嵩山之阳而得名。洛阳为九朝古都,嵩县乃畿辅之地,接壤东都,得河洛淑气。伏牛雄峙、白云峻秀、鹤鸣九皋、陆浑戎地,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徜徉于山水之间,写下了不少咏赞的篇章。
(一)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诗经》编于春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民歌相传是由周王室派人采风而搜集到的。九皋山为龙门南来第一山,海拔930米,相传山巅有三池,水分黄、白、黑色,冬夏不涸,悬崖石洞中白蝙蝠大如鹤。县志记载:光和四年,五色鸟见,新城众鸟随之,时以为凤。
九皋山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山。唐朝诗人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陆浑曾留下诗仙的踪迹。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洛阳结识诗圣杜甫,曾游历嵩县。“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李白曾三咏九皋山: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排空散清泪,映日委霜毛。
在“鸣皋歌”中,李白写道: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进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
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
···········
欲卧鸣皋绝世尘,鸣皋微茫在何处?
隋唐时的嵩县称伊阳,李白“著书却忆伊阳好”,“欲卧鸣皋绝世尘”,“忆昨鸣皋梦里还”,写出了对九皋山的梦牵魂绕之情。
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
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李白发挥他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身披着翠云衣,袖拂紫烟,飞过嵩山,手拿表示对九皋相思之情的春花,向九皋山走来。
在另一首《送岑徽君》中,李白写道: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表现了诗人因积雪所阻,不能回到鸣皋山的心情,接着写道: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白沓兮,若长风扇海。
写出了九皋山的“峻极”和冬季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
唐时大臣,曾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观察使的李德裕,在《西岭望鸣皋山》一诗中,写道:
高秋对凉夜,四望何萧瑟。
远见鸣皋山,青峰原上出。
·······
“青峰原上出”极言九皋山的俊秀、挺拔。一个出字,把九皋山拟人化了。
唐朝开元年间进士、洛阳人祖咏,在《望鸣皋白云寄洛阳卢主薄》中,形容九皋山:
照日龙虎姿,攒空冰雪状。
皎皎横绿林,孤高鹤来傍。
九皋山顶有一鹤鸣观,明代万历年间嵩县知县李化龙游鹤鸣观时,写下了一首《春日登九皋山游鹤鸣观遇雨》:
东风吹动游山城,春尽看山眼更明。
龙去深湫犹带雨,鹤归华表不闻笙。
伊流乱落群峰下,嵩麓遥过五岳平。
自是山灵贪上客,可崖仙籁泛松声。
李化龙,长垣县人,明万历年间进士,知嵩六年。初任嵩县令时,年方二十,开爽有心计,遇事迎刃辄解。后迁升为南京工部主事,累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二)
陆浑,是一片古老而有丰厚底蕴的土地。据光绪《嵩县志》记载:周襄王十四年,既公元前638年,陆浑戎允姓,也就是陆浑之戎的少数民族一个部落中的允姓,从甘肃敦煌迁此,始名陆浑。
周襄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24年,楚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陆浑山川秀丽,风光宜人,是历代文人墨客寓居,著书赋诗之所。先后在这里寓居的有唐代诗人李白。岑参、宋之问,葬于陆浑的有房馆(唐吏部尚书)、李素生(唐河南少尹)、元德秀(唐著名廉吏)。
唐代著名诗人宋子问,曾居陆浑岭。他的《寒食还陆浑别业》清新、明丽,反映了盛唐太平盛世时的情景: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叟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陆浑居住。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他写了《归河南陆浑山庄忆弟》:
丧乱问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 ········
百战今谁生,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从这首诗中,我们好像看到杜甫在陆浑山庄中盼望弟弟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南阳人,唐朝宰相文本之后,与李白交友甚厚,也曾游历嵩县。在陆浑建有别墅,在巴南犹思之。他同李白一样,也三咏陆浑。
在“送陈子归陆浑别业”一诗中,岑参写道:
虽不旧相识,知君丞相家。
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
陈子,指岑参的好友陈章甫,早年曾隐居嵩山,唐玄宗时官至太常博士。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岑参对陆浑别业的思念之情:故园在伊河岸边,夜夜梦见方山花。方山即陆浑山。
在“巴南道中思陆浑别业”这首诗中,岑参远隔千里之遥,思念陆浑别业,更是“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人到不了陆浑,梦魂却先归陆浑。
元德秀,唐代陆浑人,少年丧父,事母至孝,任鲁山县令。元德秀爱陆浑山水乃定居于此,家无仆妾,一生无娶,日煮酒陶然,弹琴自娱。房馆叹曰:“见紫芝眉宇,使我名利之心都尽。”
他的《满归陆浑》是其生活境况的写照:
缓步巾车出鲁山, 陆浑佳处姿安闲。
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
陆浑周围的西岩山、曲里的汤王泉,都是探奇揽胜的好去处。西岩山,相传唐武则天幸此,曾建乘凉阁,谢雁台、避暑楼。清顺治年间嵩县举人董铎,曾咏赞西岩山:
西岩空出万山头,片片瑶光翠欲流。
树色苍茫高复下,鸟声映带去还留。
云生几处飞彩霞,月到峰巅挂玉钩。
世事荣枯无有定,山岚爽气斗千秋。
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御史的张汉,写诗记述曲里山行:
搜奇选胜厌平川,起陟群峰竟邈然。
旗引棘牵人小住,车求石让马难前。
云封野寺僧疑鹤,涧引汤泉气作烟。
笑语陆浑山县长,芝眉好在远峰巅。
“云封野寺僧疑鹤”,想必当时曲里一带有寺庙、有僧人,由于“云封野寺”,乍一见雾中僧人竟疑为云鹤。
清时嵩县令张秉乾,在《浴温泉》中,则展示了一幅清风明月图:
斜日渡伊水,野航驾一叶。
近岸惊鸬鹚,飞飞就河歇。
鸣皋多白云,田湖紫烟结。
数里入翠微,竹树径幽折。
山下多出泉,温泉更莹沏。
俗吏惭形秽,精神思澡雪。
浴罢乘凉风,归途见明月。
(三)
嵩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伊河,这条从远古时代流出的母亲河,不仅哺育着两岸人民,而且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伊水岸边成长着一代又一代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名儒学者,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吟风弄月的足迹。从远古的伊尹、伊陟到北宋一代名儒程颐、程颢,象辉耀千古的明星。
元圣遗踪何处求,屏开锦锈封荒丘。
劫灰犹剩颓垣尽,断碣空存石藓稠。
涧底桑枯迷蔓草,山前土赤绕寒流。
欣适尧舜君民日,丹叶黄花纪胜游。
这是清时嵩县知县郭宏俊写的访伊尹祠诗。
相传伊尹生于空桑(今纸房沙沟),以伊水为姓。伊尹帮助商汤王攻灭夏桀,是我国第一个君王之师。伊尹祠在嵩县南空桑涧西,始建无考,明朝尚书胡莹在这个地方建祠。这里“诸峰环翠,一水莹清,祠下吐纳清虚,为圣人之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宋代理学家程颢诗中的名篇。程颢生于1032年,卒于1085年,字伯淳,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举进士。曾任陕西户县主簿、镇宁军节度判官。扶沟县令。程颐,字正叔,生于1033年,卒于1107年。曾任崇政殿说书,给宋哲宗讲经书,当老师。程颢、程颐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们创立的伊洛理学,把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思想史、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程颐创立伊皋书院、屏风庄书院,二程曾在嵩阳书院、伊皋书院讲学,留下了“程门立雪”历史佳话。
明朝的程纶写诗赞曰:
圣远吾儒已失真,谁将斯道觉斯人。
五星分瑞呈双凤,千载钟灵诞二麟。
并业元公承正学,独从孟氏接芳邻。
门前活水源源过,昼夜无穷万古新。
秋日过二程祠
明 李斌
吾道几千载,渊源仰二程。
题名知彦博,言性陋荀卿。
日落丰碑古,秋风老树青。
试瞻遗像处,百拜切衷情。
程伊川宅
清 张汉
拜访程门近,吾师百世同。
立忘深夜雪,坐觉有春风。
清朝康熙年间,户部侍度吕履恒,在拜谒了二程坟后,写了一首《洛阳春兰》:
陆浑山下二程坟,一带峰峦秀不群。
地以昔贤开绝境,天留吾道在遗文。
中原日月林间出,万家烟云户外分。
东观南宫俱泯灭,经传薪火独归君。
诗中说,东观南宫那些洛阳古代传授儒学的地方都泯灭了,经传薪火,指儒家学说由二程继承了下来。今人孟庆德,洛阳二程洛学研究会副会长,写了一首访《二程故里》:
春来携友过陆浑,云封九皋雨纷纷。
前川花柳错牵衣,源头活水吟招魂。
颓墙败壁无遗客,唯见古柏聆庭训。
为教君王识一字,惹得天下说到今。
山中野老相问讯,浪说前朝立雪人。
康基渊,字静溪,山西太原府兴县人。在嵩县历史上,是颇有政绩的县令之一。开渠灌田六万亩,建置社学三十二所,在嵩县传为佳话。
陶然入醉动微吟,尔我忘形共古今。
吟罢不知明月上,白云拂袖理瑶琴。
康基渊是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主持编修《嵩县志》,这首诗表现了他儒雅淡泊,荣辱皆忘的士大夫心态。
“吟罢不知明月上,白云拂袖理瑶琴”真有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
(四)
伊河从深山峡谷中走来,四面青山四壁画,一河流水一河诗。柳媚中州,竹交前浦。露凝北阜,日丽东山,多好的一幅嵩县丹青图!
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在龙门香山。在这首《秋游》中,描摹了一幅清丽的伊水秋景画。他感叹,伊水秋景胜春景,古今诗句中没有再写洛阳秋,洛阳秋色比不上伊水秋色啊!
唐朝宰相李德裕的《伊川晚眺》则描写了另一幅伊水秋景:
桑叶初黄犁叶红,伊川落日尽无风。
汉储何假终南客,吕里先生在谷中。
宋时著名词人梅尧臣在《伊水诗》中,描写了雨中渡伊水的情景:
山断泻伊流,涛声朝暮急。
车渡马将登,西堤人己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惟见捕鱼郞,寒蓑雨中湿。
宋时词作大家欧阳修也曾游历伊水;
(一)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二)
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
梅繁野流晴,皋落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
归路还樵歌,落日寒川上。
欧阳修在宋仁宗时,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晚年闲居伊川,当时伊川归嵩县管辖,死后就安葬于伊川。
苏轼在为郭熙的秋山平远画题诗中,描摹了嵩县山水: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胜起,白波音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山。
明朝诗人张美含的《渡伊水》,写的极有情致:
行行伊水滨,露冷断芳尘。
马疾山迎我,船开岸别人。
陆浑有水心亭。唐诗人祖咏《水心亭》写道:
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
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
浴鸟沿坡聚,潜鱼触钓惊。
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
“浴鸟沿坡聚,潜鱼触钓惊”,想必是诗人在伊水上垂钓。“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描写伊水之静。伊水门,在三涂山下,即今日的崖口。这里翼崖深高,壁立若阙,伊水因峡北流。唐玄宗时进士,唐诗人楼颖游历于此,写下了《伊水门》:
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
惬心乃成兴,淡然泛孤舟。
霏微傍清霭,容与随白鸥。
竹阴交前浦,柳花媚中州。
日落阴云生,弥觉兹路函。
聊以恣所适,此处知何求。
“竹阴交前浦,柳花媚中州”。远望初春的伊河两岸,竹林如荫,杨柳依依,诗人简直乐以望归了。
唐代诗人钱起在《早渡伊水》中,描述的是初秋的景象:
昆鸡鸣晓霜,秋水寒旅涉。
渔人昔邻舍,相乃具舟楫。
出浦兴未尽,向山心更惬。
林落通白云,茅茨隐红叶。
东皋满时稼,归客欣复业。
“林落通白云,茅茨隐红叶”。秋天,树叶落了,显得天高云淡,在山脚的茅屋傍偶而闪出一、二枝红叶,难怪诗人向山心更惬意了。
汝河,发源于嵩县车村镇,在山谷中缓行,似深沉拖蓝,流入淮河。
元朝伊阳县令张政作《汝水》:
湛湛清流九曲弯,深沉澈底似拖蓝。
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
诗人这首诗,使人想起唐朝诗人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意境与前者何其相似!这首诗堪称历代咏嵩诗中的佳作。
(五)
伏牛山,《水经注》中称猛山,俗名龙池曼。西接秦岭,东达安徽霍山。八百里伏牛山,莽莽苍苍,横卧在豫西南。
唐代诗人薛能咏《伏牛山》:
虎蹲峰状屈名牛,落日连村好望秋。
不为时危耕不得,一梨风雨便归休。
他在为伏牛山抱屈:本来是虎蹲峰状,不应叫伏牛。他又把伏牛山写活了,一犁风雨便归休,也期盼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明代诗人谢榛,则写出了伏牛山的雄伟气势:
伏牛形胜郁嶙峋,二月风光客兴新。
半岭夕阳惟照雪,千秋寒色不知春。
天连山势全雄晋,地转河流远界秦。
一九九二年冬,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嵩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伏牛山主峰玉皇顶下,拉开了开发白云山旅游的帷幕。
洛阳二程学会副会长孟庆德,激情满怀地填词一首:
白云深处,千嶂乱,搅动沧海一片。谷狠山狂相吞吐,冷雨腥风吹面。飞瀑千叠,如香如幔,雾笼回崖暗。狭雷崩壁,九龙腾越翻卷。闭看空谷穷荒,涛生霜落,栈道枯木悬。北望双峰无颜色,疑是黄山天险。气盖三峡,势拔太华,野趣有谁见?森然独叹,雨中神韵无限。
洛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继纲,畅游白云山之后,向我们临摹了一幅白云秋韵图。
地处三域,横卧伏牛,白云相俦。看重峦千嶂,丹涂翠染,群瀑百阶,玉溅珠流。雉栖幽林,鹿鸣清浦,万物荣枯任自由。放眼处,尽天宫仙境,人间何搜?……
洛阳师范学院校长叶鹏,94年秋登白云山,以饱满激情,尽情讴歌白云山:
白云山的云,如海边的云,由水气洗濯。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下,发虚、发软、发亮,喷涌似泉,奔突如瀑,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白云山的云,高低有层次,云共山高下。高的飘浮中天,低的缠绕翠微。云是山的衣衫,长袖翩跹;云是山的魂魄,神气活现。白云山的云,远近有层次,灰随光明灭。清晨薄暮,白日斜照,此时的云,中呈白,后发亮,再加朝晖夕阳的点染,云吐霞光,刹时化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图。
入夜,我在白云山溪边闲步,此刻,素月出东岭,青光照万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唐刘长卿的两句诗:“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天造地设,与眼前云色,竟如此吻合……
嵩县山水如此多娇,吸引多少人登临揽胜。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藏克家在为《陆浑》一书题词:
陆浑历史留陈迹,揽胜今日争登临。
原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在翻阅了《陆浑》一书后,也挥笔题词:
源头活水中州景,陆浑春晓天下奇。
曹钓石,一位研究嵩县地方志的老人,以如椽之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句:
洗笔陆浑碧水,作画白云仙山!
来源:柳林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