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国文明村,白云区兴家田村紧扣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创新将积分制植入基层治理全流程,以党建为核心纽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这一“小杠杆”不仅让村规民约从“纸面”落到“地面”,更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绘就出和谐有序、文明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作为全国文明村,白云区兴家田村紧扣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创新将积分制植入基层治理全流程,以党建为核心纽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这一“小杠杆”不仅让村规民约从“纸面”落到“地面”,更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绘就出和谐有序、文明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党建引领强根基,把方向、建机制、做示范
村“两委”探索积分量化机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以村集体经济保障积分制运行,为治理筑牢“压舱石”。一是精准建章立制。村“两委”结合村情,制定《兴家田村基层治理积分奖励办法》,将农村“五治”、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3大类30项内容全部纳入积分范畴;创新“保持分+加减分”打分机制,建立“月评分”议事协调机制,每月由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联合打分,同步入户走访、征集意见,党支部每月集中研究,既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又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党员带头破局。积分制推行初期,针对部分村民的疑虑,党员干部定制“云雾山”图样垃圾桶,主动上门宣讲积分制的意义和规则,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村民树立榜样;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积分兑换超市,既为村民提供积分查询、兑换、议事的阵地,也让党组织及时掌握村民诉求,动态优化积分机制。三是集体经济托底。村“两委”牵头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经济。盘活闲置撂荒地60余亩,建成5亩农业展示基地,带动50余人(次)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引进山地运动旅游运营企业,流转村民土地增加村民收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兴家田村村集体经济达28万余元,每年提取资金用于积分奖励,为积分制长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自治参与激活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
坚持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管”,将积分与“红黑榜”挂钩,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动性。一是规则由民定。在积分制制定阶段,通过村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村民对积分内容的意见,将人居环境、志愿服务等关切事项纳入积分;经“四议两公开”程序明确规则,让村民清晰知道“做什么加分、怎么做加分”。二是过程全透明。发放《兴家田村村民积分卡》,每月现场检查核实评分,次月上旬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公示积分明细;设立申诉通道,村民对积分有异议可随时向评定小组反映,核查后及时答复,打消村民顾虑。三是奖惩看得见。积分与“红黑榜”、物质奖励直接挂钩——高分家庭登“红榜”获生活用品奖励,低分家庭登“黑榜”提醒改进,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有实惠、付出有回报”,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浓厚氛围。
德治浸润树新风,以积分传美德、育文明
将积分制作为传播文明、弘扬美德的重要载体,以模范评选引领乡村新风尚。一是全域宣传全覆盖。线上利用乡村大喇叭播报、村组微信群转发,线下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网格员、联户长入户宣讲,多维度扩散积分制管理模式,确保全村覆盖、全民知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的积极性。二是典型引领树标杆。结合积分制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庭院整洁等美德纳入评选标准,对获评对象给予高额积分奖励;通过宣传栏、文化墙展示先进事迹,让村民“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三是文化赋能润人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阵地,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讲堂”“移风易俗大家谈”等主题活动,在讲解道德规范、礼仪知识时,同步嵌入积分获取规则,让村民明白“践行美德能加分、参与活动有奖励”。此外,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长桌宴”“山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动参与的村民现场登记积分,让文明理念随活动体验深入生活、融入日常。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白云区兴家田村的积分治理之路,是党建引领下“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该村将持续优化积分机制,让“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秀攀
统筹:黄秋月
编审:张强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