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背靠腾讯12亿+的月活用户,微粒贷自2015年上线以来,几乎是以“秒级”速度长成了中国消费信贷市场里用户量最大的产品。如今额度越来越高、风控越说越智能,但用户的“又爱又恨”也同样明显。骂归骂,微粒贷依然占据着大量用户的借款首选。
作为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背靠腾讯12亿+的月活用户,微粒贷自2015年上线以来,几乎是以“秒级”速度长成了中国消费信贷市场里用户量最大的产品。如今额度越来越高、风控越说越智能,但用户的“又爱又恨”也同样明显。骂归骂,微粒贷依然占据着大量用户的借款首选。
据微众银行2025年最新财报,该行实现营收29.71亿元,同比增长10%,保持了连续多个季度的正向增长。在宏观经济承压、消费金融监管持续收紧的背景下,这个增速看似稳健,却已明显放缓。尤其在小额信贷领域,微粒贷凭借腾讯系的流量加持和品牌认知,依然是中国市场最多的借贷入口之一,是不折不扣的“国民钱包”。
可数据的背后,藏不住微粒贷长期的隐痛:虽然用户基数庞大,微粒贷在很多人心中仍难摆脱“利率不透明”“缺乏场景”“只能借不能花”等标签。其品牌信任度远不如借呗这类背靠支付宝生态的产品,也在技术输出和B端合作上逐渐被度小满超越,甚至在年轻人群中被京东白条以“电商+金融”的场景融合弯道超车。微粒贷看似稳固的地位,正被多方夹击。
高增长下的瓶颈
背靠腾讯的社交生态和微信的流量红利。但如今,这种“依赖单一入口”的模式,反而成为微粒贷的限制。截止2025年一季度,微粒贷仍然贡献微众银行七成以上的营收。说白了,公司的命运仍高度依赖信贷业务。而信贷业务本身受政策、经济周期影响极大:利率压降、逾期率波动、合规成本攀升,都直接冲击利润。一旦流动性或资产质量出问题,整个银行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挑战。
对比来看,早已布局“生态金融”的借呗,或靠智能风控和技术输出多条腿走路的度小满,微粒贷的业务结构仍显得单一。借呗依托支付宝,打通了消费、信用支付、分期、理财等多个场景;度小满则延续百度的技术基因,不仅在个人信贷站稳,还逐渐拓展到企业贷、保险科技和财富管理;京东白条更是从电商出发,逐步构建起“白条+金条+支付”的闭环体系。反观微粒贷,依然高度依赖纯现金贷模式,缺乏高频消费场景支撑。
更尴尬的是,微粒贷引以为傲的“流量优势”正在减弱。虽然背靠微信12亿用户,但打开率、转化率已不如早年。很多人只是在“九宫格”里看到它,却很少主动使用。更多人愿意因为淘宝购物使用花呗、因为京东下单打白条,甚至因为抖音消费而尝试放心借,微粒贷缺少一个“不得不借”的场景,只剩下“急需用钱”的功能性印象。
除了场景短板,微粒贷还面临资金成本高、数据维度单一等问题。微众银行没有物理网点,存款基础弱于传统银行,融资多依赖同业拆借和ABS,资金成本并不低。风控方面,虽然腾讯数据丰富,但社交数据在信贷领域的有效性始终不如电商和支付数据直接。因此微粒贷的利率往往比借呗、白条更高,在黑猫投诉、知乎等平台,“微粒贷利率高”“套路贷”等投诉声一直没断过。
行业从流量战走向生态战
如今的竞争早已不是“谁流量大谁赢”,而是“谁更懂用户、谁更稳风控、谁更多场景”。微粒贷面临的,是一场多维度的综合较量。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借呗、白条、度小满这几个大佬级别的平台带来的“天花板效应”。借呗就不用多说了,背靠阿里生态,数据源丰富,用户覆盖极广,几乎是一家独大;白条依托京东零售场景,从购物分期延伸到现金贷,用户粘性极强;度小满则凭借百度搜索入口和AI技术优势,在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深度渗透。
同时,像银行系消费贷、持牌消金公司这类对手,也在拼命争抢“第二梯队”的位置,跟微粒贷打得不可开交。招行“闪电贷”靠线下网点+线上App双轮驱动,利率低、额度高;平安普惠则走渠道代理模式,下沉市场做得深;中银消费、马上消费等持牌机构则靠资金成本优势和政策红利快速起量。
再说微粒贷自己,“重风控、轻营销”这条路,虽然守住了资产质量和合规底线,但也确实让它在品牌发声上吃了亏。不像借呗、白条经常做贴息活动、跨界联名,微粒贷在抖音、小红书、微博这些年轻人扎堆的地方存在感始终不强。哪怕有用户认可其体验,但也常听到有人吐槽:“平时看不到广告”“活动太少”“额度涨得慢”。
哪怕是最引以为傲的风控技术,也未必就稳坐钓鱼台。这几年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升,监管要求越来越严,利率空间不断被压缩。真到全面拼资金、拼定价的时候,借呗、白条还能靠生态利润反哺,但微粒贷这种主要靠息差赚钱的产品,盈利压力会越来越大。
“借钱的,终究要还”
现在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早就不是只看谁家贷款好用了,而是生态、数据、风控、品牌、资金这些整体实力的比拼。金融科技平台也不只是单纯放贷,更像是在经营一种信用生活方式、一种长期的用户信任关系。微粒贷用起来确实方便,但品牌存在感一直不太强,如果老被当成“微信里自带的借钱功能”,那就很难突破现状,哪怕赚钱、风控都做得不错,但品牌价值不高、扩展业务也会越来越吃力。
首先得打破用户“它只是腾讯系产品”的固有印象。微粒贷在微信、QQ里用得顺畅,但出了这个圈子,知名度和使用率还差得远。同样出身大平台的借呗,早就通过支付宝App和各种生活场景渗透到全网了。微粒贷也得加速走出去,尤其是跟短视频、电商、线下服务这些高频场景合作,不能只依赖微信和QQ的“舒适区”。
其次,产品也不能太单一。现在微粒贷主打还是现金借款,像分期、场景贷、联合贷款这类产品还没形成规模。如果一直没有突破场景化产品的限制,用户黏性和盈利渠道都会遇到瓶颈。这要求它不光技术要强,还得在合作模式、权益设计、用户运营上多下功夫,实现“流量+场景”两条腿走路。
最关键的是,品牌沟通要更清晰、更有温度。虽然微粒贷也开始投朋友圈广告、做线下推广,但对比借呗的“芝麻分”、京东白条的“购物延伸”、度小满的“低息促销”,它的形象还是有点模糊。微粒贷必须更坚决地打造独立品牌形象,传播方式要更年轻、更有情感共鸣。别总讲“微信能借钱”,而是多传递“应急金首选”“灵活还款没压力”这种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故事。
结语:
微粒贷的成功,源于其背靠腾讯的流量优势、扎实的风控技术和稳健的运营策略。但它面临的挑战也明摆着:品牌知名度不足、场景拓展缓慢、用户增长进入平台期。现在消费信贷行业已经进入新阶段,监管规范、利率透明、用户越来越理性。单一功能的信贷产品如果还只讲“速度快”,路只会越走越窄。
微粒贷要是真想和借呗、白条、度小满这些头部平台同台竞争,只埋头做风控可不行。它必须跳出腾讯舒适圈,把品牌短板补上来,真正建立起跨生态的用户认知。说白了,光会放贷款不够,还得懂运营人;光有流量不行,还得打响品牌;在微信里卖得好不算赢,得在全场景站稳脚跟。
这条路很难,但这是所有立志成为“国民级信贷品牌”的必经之路。光做好“风控派”不够,还得成为“破局者”。
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牌桌上持续拥有姓名。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