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日起,灵活用工行业迎来关键政策调整: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第16号公告明确要求,平台企业不能再以“核定征收的经营所得”为从业人员申报个税,统一需按“连续劳务”项目申报。这一变化让不少企业和灵活从业者犯了难:连续劳务到底是什么?和以前常提的一般
2025年10月1日起,灵活用工行业迎来关键政策调整: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第16号公告明确要求,平台企业不能再以“核定征收的经营所得”为从业人员申报个税,统一需按“连续劳务”项目申报。这一变化让不少企业和灵活从业者犯了难:连续劳务到底是什么?和以前常提的一般劳务有啥区别?为啥同样的收入,两种申报方式扣税差这么多?
今天用大白话拆解核心问题,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细节和真实案例,把两者的区别、计税逻辑和适用场景讲透,帮企业和从业者搞懂合规申报的关键。
在2025年10月1日前,部分灵活用工平台为降低税负,会将从业者收入按“经营所得”核定征收,这种方式虽短期省事,但存在税务合规风险。为规范互联网平台税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2025年6月发布公告,明确自2025年10月1日起,平台从业人员取得的劳务报酬,一律由平台按“连续劳务”适用累计预扣法申报个税。
简单说,政策的核心是“统一申报标准、规范计税方式”,既避免了税收漏洞,也通过累计预扣法给低收入从业者减轻了预缴阶段的税负压力。这不是增加负担,而是让个税缴纳更合理、更合规。
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边界,其实从定义、场景、计税到申报方式,两者有着本质不同。下表先做清晰对比,后面再逐一展开细说:
对比维度 一般劳务 连续劳务
核心特征 一次性、临时性、零散性 持续性、固定性、长期服务同一对象
适用场景 偶然提供的单次服务 长期为同一平台/企业提供规律服务
计税方式 按次预扣,无5000元/月减除额 累计预扣,可享5000元/月减除额
预扣税率 20%-40%三级比例税率 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1. 定义与核心特征:“一次性”vs“长期连续”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劳务是否连续”。
一般劳务是指个人从事“一次性、临时性”的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不强调服务的连续性,更像是“一锤子买卖”。比如设计师偶尔帮A公司做一次海报设计、教授去B企业讲一场公开课、摄影师为C机构拍一天活动照片,这些服务完成后双方劳务关系即终止,收入就属于一般劳务报酬。
连续劳务则强调“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为同一对象提供劳务”,核心是“连续”和“固定服务对象”。根据政策规定,满足这一条件有明确标准:要么连续3个月(含)以上为同一单位提供劳务,要么连续6个月(含)以上提供服务,互联网平台的从业人员(如主播、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即便未完全满足月份要求,也可按连续劳务处理。比如外卖员连续半年在某平台接单、主播每月固定为某直播平台提供直播服务,这些收入都属于连续劳务报酬。
2. 适用场景:哪些人算一般劳务?哪些算连续劳务?
场景的划分直接决定了申报方式,2025年10月政策调整后,灵活用工群体的场景归属更清晰了。
一般劳务的典型场景
- 偶尔承接的零散任务:比如自由撰稿人半年才给某公众号写一篇稿件、程序员帮朋友公司紧急修复一次系统漏洞。
- 一次性专业服务:比如律师为某企业处理一单诉讼案件、装修设计师为业主做一套全屋设计方案。
- 非固定频率的兼职:比如大学生周末偶尔去商场做促销,一个月只去1-2次,且不固定在同一商场。
连续劳务的典型场景(2025年政策重点覆盖)
- 互联网平台从业者: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主播、小红书达人、外卖平台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运平台司机等,这类人群持续在同一平台获取收入,是政策明确的连续劳务适用群体。
- 长期固定兼职人员:比如某会计每月固定3天为某小微企业做记账服务、某翻译连续半年每周为某外贸公司提供翻译服务。
- 特定职业人群: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以及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实习生,这三类人无论服务时长,均直接按连续劳务申报。
3. 计税方式:差在哪?1万元收入扣税差1510元的真相
计税方式是两者最核心的差异,也是10月政策调整后大家最关心的点。2025年新规实施后,连续劳务采用“累计预扣法”,而一般劳务仍按“按次预扣法”,两者的计算逻辑完全不同。
一般劳务:按次计税,20%起扣,无基本减除额
一般劳务报酬的计税规则很简单:按“每次收入”计算,先扣减费用,再套用20%-40%的三级比例税率。具体规则是:
-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减除费用800元,剩余部分按20%缴税;
- 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减除费用20%(即按收入的80%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再按比例税率缴税(20%、30%、40%三档)。
举例:设计师为某公司做一次海报设计,获得1万元收入(属于一般劳务)。
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0%)=8000元
应预扣个税=8000×20%=1600元
到手收入=10000-1600=8400元
连续劳务:累计预扣,可减5000元/月,税率低至3%
2025年10月新规实施后,连续劳务报酬采用“累计预扣法”,计算逻辑和工资薪金类似,最大的优势是能享受“每月5000元的基本减除额”(即每年6万元的起征点),且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收入较低时税率远低于一般劳务。
具体计算公式为: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收入-累计费用-累计减除费用-累计其他扣除)×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其中,累计费用=累计收入×20%,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服务月份数。
举例:外卖员在某平台连续接单,10月获得1万元收入(属于连续劳务)。
累计收入=10000元
累计费用=10000×20%=2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10月为第一个服务月)
应纳税所得额=10000-2000-5000=3000元
对应预扣率3%,应预扣个税=3000×3%=90元
到手收入=10000-90=9910元
同样1万元收入,一般劳务比连续劳务多扣1510元个税,到手收入差了1510元。这就是政策调整后,灵活从业者税负降低的关键原因。
4. 申报与汇算:连续劳务需“预缴+汇算”,更显公平
两者在申报流程和年度汇算上也有差异,这直接关系到最终实际税负。
一般劳务由支付方“按次预扣预缴”,比如企业请设计师做海报,付款时直接扣税申报,年度终了后,这笔收入需并入综合所得进行汇算清缴,多退少补。但由于预扣时未扣除5000元减除额和专项附加扣除,往往会出现“预缴多、汇算退”的情况。
连续劳务则由平台企业“按月累计预扣预缴”,申报时已经扣除了每月5000元的减除额,若从业者有子女教育、房贷利息等专项附加扣除,还能在预扣时同步扣除,预缴税额更接近实际应纳税额。年度终了后,同样需要并入综合所得汇算,但退税金额会明显减少,甚至无需退税,对从业者来说资金流动性更友好。
1. 灵活用工平台必须按连续劳务申报吗?有例外吗?
是的,没有例外。根据2025年国家税务总局第16号公告,自2025年10月1日起,所有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平台内从业人员支付的劳务报酬,都必须按“连续劳务”适用累计预扣法申报个税,不得再采用核定征收的经营所得申报方式。平台若未按规定申报,可能面临税务核查和处罚风险。
2. 同一人在多个平台接单,算连续劳务吗?怎么计税?
算连续劳务,但需注意“分别累计、合并汇算”。比如某人同时在A、B两个外卖平台接单,A平台每月给5000元,B平台每月给6000元,两个平台会分别按连续劳务为其预扣个税(各自扣除5000元减除额)。但年度汇算时,需将两个平台的收入合并计算,扣除全年6万元减除额和其他扣除后,适用相应税率,多退少补。
3. 连续劳务的“连续”断了怎么办?比如平台从业者中途停了1个月。
政策对“连续”的认定更注重“长期服务关系”,而非绝对的“每月不间断”。若从业者因个人原因中途停了1个月,之后继续在同一平台提供服务,只要整体服务周期满足“连续3个月以上”的核心要求,仍可按连续劳务申报。具体可咨询平台税务负责人或主管税务局,以当地执行标准为准。
2025年10月1日的政策调整,本质是让灵活用工的个税申报回归合规轨道,同时通过累计预扣法切实降低了中低收入从业者的税负。对企业来说,按连续劳务申报虽告别了“核定征收”的便利,但规避了税务风险,更利于长期发展;对从业者来说,同样的收入能拿到更多到手资金,是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最后提醒: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者,都要准确区分劳务类型,按政策要求完成申报。如果对申报流程、计税细节有疑问,可登录电子税务局查询政策原文,或咨询专业财税人员,确保在合规的基础上享受政策福利。
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2025年连续劳务申报操作清单”,包含平台申报步骤、计税模板和凭证留存要求,方便你直接对照使用,需要吗?
来源:英英24932018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