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一个傣族村寨的美丽蝶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1:00 4

摘要:汽车驶过214国道双江段,窗外的景致渐渐从城镇规整的街道,过渡到乡野间舒展的绿意。三月的阳光带着北回归线特有的热烈,洒在连片的田野上,庄稼的叶片反射出细碎的光斑。司机李庆国是土生土长的双江人,见我不住地朝窗外张望,笑着说:“快了,过了前面那个弯道,就能看到景亢

汽车驶过214国道双江段,窗外的景致渐渐从城镇规整的街道,过渡到乡野间舒展的绿意。三月的阳光带着北回归线特有的热烈,洒在连片的田野上,庄稼的叶片反射出细碎的光斑。司机李庆国是土生土长的双江人,见我不住地朝窗外张望,笑着说:“快了,过了前面那个弯道,就能看到景亢村的寨门了——那可是我们双江最靓的傣族村寨,比画上还美!”

话音刚落,一道金碧辉煌的建筑便闯入视野,那是景亢村的寨门。寨门以金黄色为基调,通体布满细腻的雕刻纹饰,每一处线条都尽显工艺的精湛。屋顶是层次分明的红色琉璃瓦,多座佛塔尖顶向上伸展,檐角处还点缀着形态优美的飞翘,仿佛在诉说着傣族建筑的灵动与华丽。门楣中央,朱红色的“景亢”二字古朴大气,与金黄色门体形成鲜明且和谐的色彩对比。

车还没停稳,就听见一阵清脆的银铃声。循声望去,几位穿着粉红色傣裙的姑娘正站在寨门边,手里端着粉红色的塑料水盆。见我们下车,她们笑着走上前,用青枝蘸了清水,轻轻点在我们的额头、手腕上。

“尤利金旺!”领头的姑娘声音清甜,她叫玉香,是村里安排接待我们的解说员。后来我才知道,这声“尤利金旺”是傣族最诚挚的祝福,直译是“好吃好在”,藏在背后的心意却是“愿你幸福吉祥,日日安康”。水珠落在皮肤上,带着一丝清凉,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燥热,也让我对这个“北回归线上最美丽的傣乡”生出满心好奇——这个被南勐河环抱的村寨,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村名里的“时光密码”

景亢村坐落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距离县城不过5公里,却像是被时光格外偏爱的角落。北回归线横穿村境,给这里带来了充足的热量与降水;南勐河从村旁蜿蜒而过,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绿树。站在村后的高地上眺望,整个村寨仿佛被河流温柔地拥在怀中,白墙蓝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繁花间。难怪傣族人会用“景亢”为它命名——“景”是坝子或村庄,“亢”是“横卧”,合起来便是“横卧着的坝子”。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村里70多岁的俸宝金老人最有发言权。老人住在村寨东头,家里的房屋收拾得一尘不染,堂屋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只有几间茅草房孤零零地立在河边。“你看这照片,是1958年拍的,那时候的景亢,哪有现在的样子哟!”俸宝金老人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竹编的鱼篓,用傣族人绵柔的语调缓缓说起了村里的往事。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双江一带还归土司管辖。那时,双江县城所在的勐勐坝瘴疠横行,一到雨季,洪涝灾害更是接连不断。地里的庄稼被洪水冲毁,村民们只能靠挖野菜、采野果度日,不少人还染上了瘴气,年纪轻轻就没了性命。土司看着百姓受苦,心里焦急,便找来一位名叫布昭岩腊的傣族头人,让他带着族人去南勐河下游建寨。

“土司说,南勐河是双江‘财水’,一路向南流,把福气都带走了。要是在下游建个村寨,就能‘挡住财水’,还能抵御河谷里的瘴疠风。”俸宝金老人回忆道。布昭岩腊带着族人出发时,只带了几袋稻种和一把砍刀。他们沿着南勐河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在一处河湾处停了下来——这里地势平坦,河岸开阔,河水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像是给村寨围上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布昭岩腊让人在河湾处插了一根竹子,第二天去看时,竹子竟发了芽。他觉得这是吉兆,便决定在这里建寨。村民们用砍刀砍倒荆棘,用锄头开垦土地,用茅草搭建房屋,一点点在这片滩涂上扎下了根。可建寨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一年雨季,洪水就漫进了村寨,刚种下去的稻种被冲得一干二净。有人劝布昭岩腊搬家,他却摇了摇头:“既然竹子能在这里发芽,我们就能在这里活下去。”

后来,村民们跟着布昭岩腊一起,在河边筑起了简单的堤坝,又学着在田里挖排水沟。年复一年,堤坝越筑越高,田地越开越多,瘴疠之气也渐渐消散。而南勐河的那个大弯,成了景亢村最鲜明的标志——站在高处看,村寨就像横卧在河水中央,“景亢”这个名字,也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另一个关于村名的说法,更添了几分诗意。解说员依香说,南勐河从勐库坝流向勐勐坝时,河面宽阔平坦,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傣族村寨都沿着河岸整齐排列。可到了景亢,河水却突然转了方向,绕着村寨画了一道弧线。“你看,河水就像一条银带,把景亢围了起来,村寨不就像横卧在带子中间的宝石吗?”依香说着,指向远处的河湾。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确实像一条流动的银带。

不管是土司的嘱托,还是河水的馈赠,“景亢”这个名字,都藏着傣族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份智慧并没有给村民们带来富足的生活。俸宝金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景亢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一下雨,屋顶就漏水,盆盆罐罐都得拿来接水;一刮大风,茅草就被吹飞,全家人都得冒着风去抢修。”那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们去县城赶集,要沿着河边的小路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天,小路泥泞不堪,摔跟头是常有的事。“那时候的景亢,是‘横卧在穷窝里的坝子’啊!”俸宝金老人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感慨。

从“土坯房”到“小别墅”

“过去,景亢人吃的是杂粮饭,喝的是黄泥水,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土布衫,田是泥沙田,路是泥土路,雨天泥滑路烂,晴天尘土飞扬。”这是70多岁的俸宝金老人编的一段顺口溜,也是改革开放前景亢村的真实写照。

俸宝金家的房子在景亢村不算太大,却是一栋两层半的傣族风格小别墅:白墙蓝瓦,门前种着三角梅和缅桂花,花香阵阵。走进屋里,客厅里的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卧室里还装了空调。“你能想象吗?我年轻的时候,连电灯都没见过。”俸宝金老人坐在沙发上,给我递来一杯普洱茶,茶香味醇。

他出生于1951年,那时双江刚刚解放,村里的生活依旧贫困。“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米饭,都是玉米、红薯掺着少量大米煮的杂粮饭。喝水要去河边挑,遇上雨季,河水浑浊,挑回来的水要沉淀半天,底下全是黄泥。”俸宝金说,他7岁时,父亲送他去村里的佛寺当了小和尚,“不是因为信佛,是因为佛寺里能读书。那时候村里没有学校,只有佛寺里的佛爷会教孩子们认字。”

在佛寺里,俸宝金读了3年书,学会了傣文和汉文。10岁那年,他离开佛寺,回家帮着父母放牛、种地。“那时候的田,都是泥沙田,一下雨就积水,稻子长得稀稀拉拉的。我们用牛耕地,用手插秧,收稻子的时候,要弯腰割上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俸宝金说,最让他难忘的是1966年的那场洪水。

那一年8月,双江连续下了12天暴雨,南勐河的水位暴涨,河水漫过了堤坝,冲进了村寨。“我记得那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听见有人喊‘洪水来了’!我跑出门一看,河水已经淹到了膝盖,村里的茅草房被冲得东倒西歪,有的人家连锅碗瓢盆都来不及拿,就往高处跑。”俸宝金说,当时双江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上万人抗洪救灾,干部职工、山区群众都赶来帮忙,“山区的群众扛着木头来修堤坝,有的人家还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挡板。我那时候15岁,也跟着大人们一起扛沙袋,浑身都湿透了,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那场洪水过后,政府组织村民们加固了堤坝,可景亢村的贫困面貌依旧没有太大改变。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但“住上好房子”的愿望,依旧遥不可及。“那时候,村里有人盖了瓦房,就算是‘有钱人’了。我家还是住茅草房,直到1998年,才凑钱盖了一间土坯房。”俸宝金说,土坯房虽然比茅草房结实,但一到夏天就闷热,冬天又漏风,“那时候就想,要是能住上有窗户、有地板的房子,该多好啊!”

俸宝金的愿望,在2007年变成了现实。那一年,景亢村开始推行“六个共同”发展模式,其中“特色民居共同建”,让村民们圆了“住房梦”。村党支部书记俸继光告诉我们,当时村里有96户人家,大多数还住在土坯房里,不少房子已经成了危房。“村民们都想盖新房,可一是没钱,二是不知道怎么盖。有的人家想盖砖房,有的想盖傣式竹楼,意见不统一;还有的人家担心建材价格太高,盖到一半没钱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理事会,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统一户型、统一颜色、统一风格、统一采购”的方案。“我们请城建局的设计专家,设计了傣式风格的小别墅:白墙蓝瓦,斜坡屋顶,有客厅、卧室、厨房,还有院子,既保留了傣族建筑的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俸继光说,为了降低成本,理事会还跟建材供应商谈判,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等物资,“就拿水泥来说,市场价每吨要400多元,我们统一采购,每吨只要360元,一户人家就能省好几千元。”

除了统一采购,村民们还成立了互助小组:15到21户人家结成一个小组,谁家盖房,其他人家就来帮忙,不用付工钱,只需要管饭。“我家盖房的时候,小组里的人都来帮忙了。有的帮着搬砖,有的帮着砌墙,有的帮着搭脚手架。本来要三个月才能盖好的房子,两个月就盖好了。”村民俸岩章说,互助小组不仅加快了建房进度,还节约了用工成本,“一户人家至少能省1.26万元,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村里还整合了建筑物资。“有的人家有脚手架,有的有抽水机,有的有电表,理事会把这些物资统筹调配,谁家需要就给谁用,不用再花钱买。”俸继光说,通过“特色民居共同建”,全村96户人家,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都住进了傣式小别墅,“最小的房子130平方米,最大的有300多平方米,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厨房。”

2007年秋收时节,俸宝金一家搬进了新房。那天,他特意请了村里的老人们来家里吃饭。看着宽敞明亮的客厅,看着窗外盛开的缅桂花,老人们都忍不住抹眼泪。“没想到啊,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都是托了党的福啊!”俸宝金说,现在他的孙子放学回家,会在客厅里写作业,孙女会在院子里跳橡皮筋,“这样的日子,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

走向共同富裕的“法宝”

走进景亢村的文化室,墙上挂着一块醒目的展板,上面写着“六个共同”: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这‘六个共同’,就是景亢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法宝。”沙河乡宣传委员柳有谊微笑着说,正是靠着这“六个共同”,景亢村从一个贫困的傣族村寨,变成了“民富、景美、人和”的示范村。

“银行贷款共同用”,是“六个共同”的起点。2007年,村里决定盖新房、发展产业,可资金成了大难题。“有的人家想贷款,但担心还不上;有的人家不符合贷款条件,贷不到钱。”俸继光说,村党支部跟银行协商,推出了“分别贷款、共同担保、集中管理、统一使用”的模式。96户农户共同贷款384万元,每户4万元,用于“美丽家园”建设。

“贷款下来后,不是直接发给每户人家,而是由理事会统一管理。家里条件好、先盖房的人家,先拿到贷款,等盖到一半,再匀出一部分钱给还没盖房的人家。”俸继光举例说,村民玉旺家条件较好,先拿到了4万元贷款,盖房用了3万元,剩下的1万元,就借给了邻居玉罕家,“这样一来,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全村的建房进度也能同步推进。”

村民们都说,“银行贷款共同用”解决了“没钱办事”的难题。“我家那时候刚给儿子娶了媳妇,手里没什么钱,要是没有这个贷款,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盖新房。”村民刀岩章说,他拿到贷款后,很快就盖起了新房,现在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年能赚好几万元,“现在贷款已经还清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大事小情共同帮”,则让景亢村充满了温情。村里的理事会制定了“有礼有节、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原则,引导村民们互帮互助: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来帮忙;农忙时节,大家互相帮着插秧、收割;邻居生病,有人帮忙照顾;孩子上学,有人帮忙接送。

“我们村有个规矩,谁家办宴席,都在公用厨房里办。”理事长俸贵明告诉我,村里的公用厨房是用村民们筹集的资金建的,里面有灶台、冰箱、桌椅等设备,谁家办宴席,只要提前跟理事会说一声,就能免费使用,“过去办一场宴席,要租桌椅、借厨具,还要请人帮忙做饭,一桌下来要花300多元。现在在公用厨房办,一桌只要200元,还能减少浪费。”

2023年春节前,村民刀岩罕的母亲去世了。刀岩罕在外打工,赶回来时已经是晚上。理事会知道后,立刻组织村民们帮忙,“有的帮着布置灵堂,有的帮着买菜做饭。我都没怎么操心,事情就办得妥妥当当的。”刀岩罕说,在景亢村,“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不是一句空话,“这种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公益事业共同干”,让景亢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村民们投工投劳4200多个工日,新建了景观湖、泼水广场、寨门、文化室、公厕、篮球场、升旗台等公共设施,还硬化了4.4公里的道路,修建了1.2公里的排污管道。“过去村里的路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现在好了,都是水泥路,干干净净的,晚上还有路灯。”村民俸月笛说,她每天晚上都会带着孙子去泼水广场跳舞,“广场上有音响,有灯光,可热闹了。”

最让村民们骄傲的是,村里还拆除了围墙,用绿篱取而代之。“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围墙,不仅挡住了视线,还显得冷清。现在用三角梅、小金竹做绿篱,既美观,又能让村寨更通透。”俸继光说,村民们还在道路两侧、房前房后种了9000多株树木,建设了1667.5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村庄绿化率达到90%以上,“现在走进景亢村,到处都是绿色,空气特别好,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

“产业发展共同谋”,则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党支部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了党员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特色旅游乡村,还发展了甘蔗、畜牧、渔业、运输、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

在村旁的蔗园里,我见到了甘蔗种植大户俸岩宝。他正带着村民们给甘蔗浇水,绿油油的甘蔗长势喜人。“我们村的水果甘蔗,又甜又脆,很受游客欢迎。”俸岩章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采购蔗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过去种甘蔗,一亩地只能赚2000多元,现在加入合作社,一亩地能赚4000多元。”

除了甘蔗,村里还发展了生态渔业。在景观湖旁边,有一片76亩的鱼塘,里面养着罗非鱼、草鱼等。“这些鱼都是生态养殖的,不喂饲料,肉质特别好。”村民岩光说,鱼塘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们按股份分红,“去年我家分了8000多元,比种地划算多了。”

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让景亢村迎来了“黄金期”。2019年,景亢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上万名游客来这里观光。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傣家农家乐、傣味餐厅,卖起了竹编、土陶等手工艺品。“我家的客栈有8个房间,旺季的时候天天满房,一年能赚10多万元。”村民玉罕说,她还会给游客表演傣族歌舞,教游客做傣味美食,“游客们都很喜欢,说这里的民族风情特别浓。”

2024年,景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有的人家还买了货运车,做起了运输生意。“过去我们是‘农民’,现在许多人成了‘老板’,日子越过越富裕了。”俸宝金老人笑着说,他的儿子开了一家公司,女儿在村里的傣味餐厅打工,“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也能安心享清福了。”

不上锁的村庄

在景亢村采访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没有装防盗门,有的人家甚至连大门都敞开着。“我们村是‘不上锁的村庄’,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事件。”村党支部书记俸继光笑着说,这得益于“六个共同”中的“文明村寨共同创”。

为了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村党支部制定了《文明公约》《村规民约》,还打造了15块“双语文化墙”,用傣汉两种文字宣传文明礼仪、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等内容。“文化墙上的内容都很接地气,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邻里之间要和睦,互帮互助显真情’,村民们看了都能记住。”玉应罕说,村里还定期开展“文明村”“平安村”“农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现在村里有‘党员示范户’1户,‘党员经营示范店’1个,‘十星级文明户’76户,‘五好家庭’38户,大家都以评上先进为荣。”

村里的文化室,是村民们提升素质的“加油站”。文化室里有图书、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每周都会举办技能培训,教村民们种甘蔗、养鱼虾、做手工艺品,还会教大家使用智能手机、网上销售等新知识。“我以前不会用电脑,通过培训,现在能在网上卖甘蔗了。”村民岩温说,他还学会了做竹编,编的竹篮、竹筐很受游客欢迎,“一个竹篮能卖50元,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

村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也是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宣传队有20多名队员,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内容包括傣族歌舞、小品、快板等,主题都是宣传党的政策、歌颂家乡的变化。“我们经常在泼水广场表演,游客们看得很开心,还会跟着我们一起跳舞。”俸小叶说,“去年宣传队还去县城参加了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能把景亢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们特别自豪。’”

最让村民们自豪的是,景亢村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我们村有个‘道德评议会’,要是有人做错了事,评议会的人就会找他谈话,帮他改正。”俸继光说,有一次,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吵了起来,评议会的人及时介入,给他们讲村规民约,帮他们协调矛盾,最后两个人握手言和,还成了好朋友,“在景亢村,大家都知道,团结才能致富,和睦才能幸福。”

2023年泼水节期间,我再次来到景亢村。村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游客们和村民们一起泼水、跳舞、吃傣味美食,其乐融融。晚上,泼水广场上举办了篝火晚会,村民们和游客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跳着傣族舞,歌声、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寨。

“尤利金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玉香再次向我送上了祝福。看着眼前热闹祥和的景象,我忽然明白,景亢村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风光,更在于它的人心——这里的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深刻内涵。

乡村振兴的景亢答卷

站在景亢村的观景台上,村委会主任刀明华指着远处的规划图,向我描绘着村里的未来:“我们要把景亢村建成集传统村落、文化展示、商品交流、农耕体验、接待服务五大功能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升级版。”

传统村落区,将保留傣族传统的建筑风格与庭院格局,开设傣家客栈,让游客体验傣族的日常生活。“我们会让游客住在竹楼里,早上听着鸟鸣起床,跟着村民去田里摘菜,晚上围着火塘聊天,感受最地道的傣家生活。”刀明华说,村里已经有12户人家开了傣家农家乐,下一步还会增加更多,“我们要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文化展示区,将以佛教文化、民族歌舞、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我们会修复村里的老佛寺,展示傣族的佛教文化;还会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展示傣族的服饰、乐器、手工艺品等。”刀明华说,村里还会定期举办傣族歌舞表演、泼水节、开门节等活动,让游客感受傣族的文化魅力,“我们要把景亢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傣族。”

商品交流区,将集中展示和销售傣族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我们会建设一个农贸市场,让村民们在这里卖甘蔗、水果、竹编、土陶等产品。”俸岩嘎说,村里还会开通电商平台,把景亢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我们要让景亢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知道。”

农耕体验区,将为游客提供生态农耕、蔬果采摘、池塘野钓等体验项目。“我们会开辟一片体验田,让游客跟着村民一起插秧、收割、种菜;还会在鱼塘里投放鱼苗,让游客体验钓鱼的乐趣。”玉香说,农耕体验区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一举两得。”

接待服务区,将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餐厅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会培训一批专业的导游和服务员,让游客在这里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刀明华说,村里还会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景亢村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我们要把景亢村建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展望未来,景亢村的村民们充满了期待。刀明华说,他希望看到村里的旅游业越来越兴旺,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创业;俸宝金老人说,他希望村里的学校能越来越好,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俸小叶说,她希望能把傣族的歌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傣族文化。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在景亢村一户农户的大门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是啊,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景亢村正以“六个共同”为帆,以民族团结为桨,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力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景亢村,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成为北回归线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离开景亢村的时候,夕阳西下,南勐河的水面被染成了金色。村干部和村民们站在寨门边,向我们挥手告别,清脆的“尤利金旺”再次响起。我知道,这声祝福,不仅是对我们的祝愿,更是景亢村对未来的期许——愿这片“横卧的坝子”,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愿这里的人们,永远幸福吉祥。

陶玉明,布朗族,云南双江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任临沧市作协主席。

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中学生阅读》《长白山》等刊物发表。著有散文集《我的乡村》《远方的家园》《回首望故乡》《缅宁风云》等作品。

散文集《我的乡村》先后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奖”“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远方的家园》《回首望故乡》《一个傣族村寨的幸福梦想》先后获中国作家协会立项扶持。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