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灰产”内幕,流浪狗成赚钱工具,有人一年赚800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0:57 3

摘要:主播对着镜头抹眼泪,镜头里几只瘦得脱形的狗缩在角落,背景全是犬吠,嘴里反复念叨:“基地断粮三天了,小黄车1号链接的狗粮,拍一份就是救一条命。”

熬夜刷手机的人多半都碰见过这种场面,博主田皓那次凌晨两点刷到的直播,看着偶然,实则早成了宠物赛道的“流量密码”。

主播对着镜头抹眼泪,镜头里几只瘦得脱形的狗缩在角落,背景全是犬吠,嘴里反复念叨:“基地断粮三天了,小黄车1号链接的狗粮,拍一份就是救一条命。”

换谁都会多问一句,田皓敲了句“能说下基地地址吗?想亲自送点物资”,结果屏幕“唰”地弹出“已被主播移出直播间”。

他后来吐槽“挨了记41码大脚”,这话糙理不糙,一下子戳破了这场表演的荒诞,真做救助的人,巴不得把基地地址贴脑门上求监督,哪会怕人上门?​

算法的精明之处正在于此,“流浪动物”四个字自带情感钩子,人与动物的共情心,配上主播声泪俱下的“紧急求助”,同情心很容易就变成了下单的手速。

但这种“哭着卖货”的直播,早已背离了救助的本意,将公众善意当作赚钱工具,本质上是利用情感绑架达成变现目的,这种操作实在难称地道。​

顺着田皓的调查轨迹往下挖,这骗局堪称流水线作业,最扎眼的是那些直播账号:主页干干净净没有一条日常视频,粉丝数不多不少刚好一千,这正是平台开通带货权限的最低门槛,活脱脱的“达标工具人”。

值得玩味的是关联的四个矩阵号,全是“零内容+千粉”的配置,用电商工具一查便知,粉丝全是批量刷来的“僵尸粉”。​

账号背后的店铺更经不起推敲,小黄车链接指向的宠物用品店,营业执照上的地址在地图上扒寻半天不见踪影,典型的“幽灵店铺”。

这里藏着关键套路:这些账号都以“达人”身份绑定店铺,即便直播间因违规被封,店铺的提现功能也不受影响,可见操盘者早把“引流前端”和“变现后端”拆解得明明白白,将风险彻底隔离。​

最令人不适的是内容造假,直播间里的“流浪狗”根本不是实时画面,全是网上盗取的录屏素材。

有人专门扒取宠物博主的日常视频剪辑成片,二手平台甚至有现成的“救助场景包”售卖,更有团队直接将肉狗养殖场伪装成“救助基地”拍摄素材,没人能分辨狗的真实来历,只要看着“瘦弱可怜”,就有人愿意掏钱。

平台在这场骗局中显然难辞其咎,千粉门槛本是筛选合规创作者的防线,却被刷粉产业轻易突破。

录屏素材的侵权举报流程繁琐,等审核通过时骗子早已赚够跑路,“达人与店铺分离”的机制,更给监管增设了重重阻碍,若平台只盯着流量变现,对这些漏洞视而不见,实则是在为骗局“开绿灯”。​

田皓抛出的问题格外尖锐:“肉狗养殖和流浪狗救助,单看画面能分清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些被当作“救助场景”的简陋棚屋、瘦骨嶙峋的狗群,很可能只是肉狗场的日常景象,这种视觉上的模糊性,成了骗子的“保护色”,却让真正的救助者陷入两难。​

民间救助圈里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救助人租下郊区小院,收养了三十多只流浪狗,自己打两份工凑钱买粮。

为了自证清白,她每周雷打不动发布三条视频:早上拍喂食场景、中午发兽医问诊记录、晚上晒捐款明细,即便如此,评论区仍不乏“作秀骗钱”的质疑。

好在真正的救助从未中断,有人租下农家院,亲自扛饲料、给狗治病,通过社交账号每日更新“毛孩子日记”。

社区义工队构建起“绝育-驱虫-找领养”的闭环,不搞直播带货,只接受公开透明的物资捐赠,还有宠物医院主动对接救助站,为流浪猫狗提供半价治疗。

这些救助者的共同点是“敞亮”:基地地址随时可查,捐款去向全程公开,面对不明不白的大额捐赠甚至会直接拒绝。​

普通人鉴别真假救助其实有章可循,优先选择有长期内容沉淀的账号,避开那些只卖货不晒日常的直播间。

可要求主播拍摄带独特标记的场景,比如门口的老槐树、有专属字样的围栏,若对方总用重复片段糊弄,大概率存在问题。

捐赠时尽量通过正规公益平台,避免直接向个人转账,善意值得被珍惜,更该精准抵达需要的地方。​

当救助变成生意,受损的不仅是公众的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期待平台能尽快补上监管漏洞,也希望每一份善意都能真正帮到那些流浪的小生命,它们需要的从来不是直播间的虚假眼泪,而是一口饱饭、一个安稳的家。

来源:云上乌托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