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沸沸扬扬的“预制菜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西贝又因一篇宣传文章陷入舆论争议。9月23日,西贝旗下微信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了一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该文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从2岁起开始吃西贝,妈妈因为最近的新
沸沸扬扬的“预制菜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西贝又因一篇宣传文章陷入舆论争议。9月23日,西贝旗下微信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了一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该文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从2岁起开始吃西贝,妈妈因为最近的新闻不让他再光顾,而毛毛即便面对玩具“诱惑”,仍哭闹着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终使妈妈改变想法的故事。
内容发布后,不少网友质疑“公关部门真的是史诗级拉垮”,认为这篇文章属于“煽情炒作”,且水平不高。9月25日,该篇文章已被删除。一名客服人员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发布该文章的“西贝品味早读”是一个内部服务号,主要给内部的伙伴阅读,因为发文后遭到“网暴”,鉴于对伙伴和顾客感受的考虑,下架了相关文章。
细究这篇文章的内容,会发现其情节合理性确实存在疑点。常人很难想象: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竟会对一家餐厅如此痴迷,甚至连玩具的“诱惑”都能拒绝,坚持要去西贝就餐。
无论这则故事究竟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在当下西贝“预制菜风波”余温未散、消费者信任亟待修复的时间节点上,不管初衷是什么,西贝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文章,传播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开性,其时机和内容导向就要考虑到公众感受。外界对其公关策略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也在情理之中。回顾过去一段时间西贝的操作,从创始人贾国龙发文“硬刚”罗永浩,到如今借孩子的故事煽情,其公关操作似乎每一步都没能踩准公众情绪的节拍,甚至被网友称之为“教科书式翻车案例”。对此,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是:西贝的公关为何会反复翻车?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这场争议的核心矛盾点到底在哪里。说到底,消费者真正想让西贝回应的,无非是两个问题:其一,涉事菜品究竟是不是预制菜?其二,如果是预制菜,为何此前一直对消费者隐瞒;如果不是预制菜,其界定又是否符合普通消费者的感受?
遗憾的是,风波发酵至今,消费者始终没看到西贝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让人信服的答复。从最初的强硬态度,到后来的道歉表态,再到这篇让人直呼离谱的煽情稿件,西贝的姿态总给人一种“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服软”的被动感,似乎并未认清争议的焦点与矛盾所在,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何处。在道歉环节,西贝最初还抛出了“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表述,直到引发新一轮质疑,才匆忙给“虐”字加上引号,进一步暴露了其公关应对的仓促与不当。
当然,在这场“预制菜风波”的应对中,西贝并非全无可取之处,至少有两点做法值得被肯定。比如,争议初期,西贝迅速公布了相关菜品的制作流程,还主动开放后厨,供顾客与媒体探访、监督;最近,西贝线下门店又发起“西贝请您吃饭”活动,向到店消费的顾客免费发放100元堂食代金券。
这两点举措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效果,核心在于契合了“透明”和“真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公关原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甚至面临大范围的关注与质疑。此时,公关团队的首要任务并非回避问题或自我辩白,而是先展现真诚的态度,再采取透明的行动,针对公众提出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公众并非不近人情,不会刻意对一家企业“一棒子打死”,真诚的态度与透明的行动,往往更能赢得理解与信任。
但愿西贝早日清醒,也望更多企业引以为戒——少一些煽情的故事,多一些真诚的行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方能守住真正的口碑。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