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研究”最新成果闪耀EASD,李光伟教授深度解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0:26 1

摘要:引言: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备受瞩目的2025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这场全球内分泌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最前沿的临床发现与基础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糖

引言: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备受瞩目的2025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这场全球内分泌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最前沿的临床发现与基础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糖尿病诊疗不断发展。

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我国糖尿病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团队题为《糖尿病前期缓解与心血管结局》和《新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MI的长期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庆糖尿病研究34年随访》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医脉通》分享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并荣幸邀请到李光伟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专家解读

李光伟教授:

糖尿病心血管病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挑战。但是正如我的老主任潘孝仁教授所说“诊断为糖尿病后再预防心血管风险为时已晚,因为冠心病的钟声在糖尿病前期已经敲响”。糖尿病的预防是否能够延申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糖尿病预防是否能成为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突破口?是我们研究组长期关注的问题。

本次大会我们报告的是一项中德美三国专家合作研究的结果。发现美国DPPOS干预期间转变为血糖正常者(IGT Remission)比未转变为正常者20年间MACE风险有显著降低。这意味着DPPOS 也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MACE,只是对控糖目标有更高的要求——不是只阻止糖尿病的发生,而是更严格,要求血糖转变为正常!这一结果了却了大庆糖尿病研究组长期的遗憾——中国大庆研究关于预防糖尿病能降低其后长期心血管病风险的结果未能在西方糖尿病高危人群得到验证!

鉴于我国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数亿,今天的新结果提示糖尿病预防或IGT-remission可能是降低全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关口前移的突破口!它表明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双重预防有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值得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探索和追求!

研究一:新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MI的长期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庆糖尿病研究34年随访

背景与目的:心肌梗死(MI)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主要的心血管事件之一,但目前对于新诊断糖尿病(NDD)和糖耐量受损(IGT)人群的长期随访数据,尤其是超过30年的数据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达34年的随访,调查NDD、IGT以及正常葡萄糖耐量(NGT)人群中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方法:本研究自1986年起对1632名中国大庆市的参与者进行了长达34年的随访。参与者分为以下几类:598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405名接受六年生活方式干预的IGT患者、135名未接受干预的IGT个体以及494名正常葡萄糖耐量者。我们比较了这些组别之间的MI发病率和风险比,并通过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估计了MI发病的中位延迟时间。此外,计算了MI的病死率,并分析了这些组别在MI的死亡风险。

研究结果:在34年的随访期间,NDD、IGT-无干预、IGT-干预和NGT组的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6.4%、31.8%、24.0%和16.7%。MI的发病率为每1000人年14.3、9.6、7.1和4.9。

与NDD组相比,NGT组MI发病的中位延迟时间为16.82年,IGT-干预组为7.84年,IGT-无干预组为2.28年。在调整年龄、性别、BMI、血压、吸烟和总胆固醇以及药物治疗后,与NGT组相比,NDD组(HR:3.54;95%CI:2.59-4.83)、IGT-无干预组(HR:2.34;95%CI:1.52-3.70)和IGT-干预组(HR:1.86;95%CI:1.32-2.64)的MI风险显著更高。

此外,与NDD组相比,IGT-干预组的MI发病率显著降低(HR:0.56;95%CI:0.42-0.73),而IGT-无干预组(HR:0.68;95%CI:0.47-1.00)则无显著差异。MI的病死率(每100人年)在NDD组为39.50(31.76-472.42),IGT有无干预组分别为9.84(5.63-140.48)和31.64(17.03-462.65),NGT组为14.46(7.96-209.64)。

在调整多种风险因素后,NDD个体的MI病死率显著更高(1.62;95%CI:1.14-2.28),IGT无干预者呈现增加趋势(1.50;95%CI:0.92-2.47),而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IGT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病死率(0.83;95%CI:0.54-1.27),表明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结论:本项长期随访研究表明,NDD和IGT患者,MI的发生风险显著更高,且MI后死亡率也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对患有IGT的患者进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能够有效降低M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二:糖尿病前期缓解与心血管结局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前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HF)的风险。目前推荐的生活方式干预(LI),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身体活动以减轻体重,但其对心血管事件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一种新的干预策略是实现糖尿病前期的缓解,即恢复正常的血糖调节(NGR;空腹血糖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NIDDK数据库,对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结局研究(DPPOS)进行事后分析,并以大庆糖尿病预防结局研究(DQDPOS)进行验证分析,旨在评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现糖尿病前期缓解的个体的长期心血管结局。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或HF住院的复合终点。DPPOS研究随访时间长达21年,DQDPOS研究则长达30年。研究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DPPO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DQDPOS)定义缓解为恢复正常的血糖调节,并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的结果风险。完全调整的模型纳入了性别、种族/民族、治疗分配、基线年龄、基线体重、基线吸烟状态、基线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基线使用他汀类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糖尿病作为协变量。

研究结果:在DPPOS研究中(共纳入240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经过一年的干预后,有275例(11%)患者实现了糖尿病前期的缓解,而2127例(89%)患者未能实现缓解。在长达20年的随访期间,缓解组的心血管死亡或HF住院事件率为每1000人年1.74(95%CI 0.87-3.48),非缓解组则为每1000人年4.19(95%CI 3.56-4.9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未经调整和完全调整后的风险比(HR)分别为0.41(95%CI 0.20-0.84,p=0.014)和0.42(95%CI 0.20-0.88,p=0.021)。在DQDPOS研究中(共纳入54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有93例(17%)患者实现了糖尿病前期的缓解,而447例(83%)患者未能实现缓解。

缓解组的全因死亡率为16.8/1000人年,非缓解组为29.5/1000人年,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研究结论:与传统的糖尿病前期治疗目标相比,糖尿病前期的缓解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且这种积极影响在超过20年的随访期间,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均得到了体现。因此,糖尿病前期的缓解应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预防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专家简介

李光伟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内分泌首席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预防,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入选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

为2015年以来历届“爱思唯尔”中国高引学者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2025EASD现场采风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