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容易得糖尿病!46岁男子挑灯夜战十几年,身体“报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0:32 1

摘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糖尿病总与“爱吃甜食、不爱运动”挂钩,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深夜里亮着的屏幕、频繁的宵夜、被压缩的睡眠时间,正在悄悄将“夜猫子”推向糖尿病的边缘。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糖尿病总与“爱吃甜食、不爱运动”挂钩,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深夜里亮着的屏幕、频繁的宵夜、被压缩的睡眠时间,正在悄悄将“夜猫子”推向糖尿病的边缘。

在第60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度会议(EASD)上,荷兰学者研究发现,与早睡者相比,晚睡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50%,而长期睡眠不规律、睡眠质量差,更是会直接打乱内分泌节律,让血糖失控的风险大幅上升。

多年职场“夜猫子”确诊糖尿病

“项目赶进度的时候,连续熬夜三四天是常事,凌晨两三点还在改方案,饿了就点份炸鸡、烧烤当宵夜,有时候眯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又得接着干。”

回忆起过去十几年的工作状态,46岁的王先生满是懊悔。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电脑屏幕的光成了深夜最熟悉的陪伴,重油重盐的宵夜成了熬夜的“标配”。

起初,他只觉得偶尔头晕、乏力是“累过头了”,直到半年前,身体发出了更强烈的“警报”:每天要跑十几次厕所,喝再多水还是觉得口干舌燥,体重在两个月内掉了12斤,原本合身的衣服变得松松垮垮,甚至有一次在开会时突然眼前发黑,差点晕倒。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晓丽为他做了全面检查:空腹血糖高达10.3mmol/L(正常标准应低于6mmol/L),胰岛素功能检测显示胰岛素抵抗严重。而这些数据都指向了一个结果:2型糖尿病。

拿着诊断报告,王先生愣了很久,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年轻扛得住’,觉得睡不够补补就行,现在才知道健康根本耗不起……”

改善睡眠、调整生物钟是关键

临床数据显示,近年来30—50岁的“夜猫子”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王晓丽强调,改善睡眠、调整生物钟,是降低内分泌疾病风险的关键,而打造优质睡眠环境,正是维持内分泌稳定的基础。

不少人熬夜后难以入睡,往往是因为卧室没有传递该睡觉的信号。研究发现,开灯睡觉会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如此不仅可能诱发糖尿病,还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因此建议睡觉时关闭卧室所有光源,包括手机、电脑屏幕的亮光。同时,深夜的汽车鸣笛、邻居噪音等,会让身体处于轻微应激状态,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进而影响血糖稳定,若居住环境噪音较大,可使用隔音耳塞、隔音窗帘,或播放雨声、海浪声等轻柔白噪音,掩盖外界杂音,帮助大脑和身体彻底放松。

生物钟则像身体的“指挥官”,调控着激素分泌、糖代谢等关键环节,一旦节律紊乱,胰岛素敏感性就会下降,血糖也容易失控。王晓丽指出,调整生物钟无需“强迫早睡”,核心在于“规律”与“适配”。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应尽量保持“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起床”,偏差不超过1小时,比如每天固定23点入睡、7点起床,频繁补觉反而会让生物钟陷入混乱,加重疲劳感。

对于像王先生这样曾长期熬夜的人,可逐步调整作息,从凌晨1点入睡开始,每天提前15分钟,适应3至5天后再继续提前,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期。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和运动对生物钟调整也有辅助作用。晚餐应尽量在睡前3至4小时完成,避免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同时不喝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运动方面,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既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也能帮助调节生物钟。

请输入图片描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