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复合型转型:农文旅系统“基本盘”怎么建?从村庄资源禀赋定位入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20:25 1

摘要:谁还把农业困在“慢发展、靠扶持”的旧标签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浪潮早已重塑其内核——农业不再是单一“生产粮食的基地”,而是串联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系统。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搭建有生命力、能落地的农文旅系统。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条路

谁还把农业困在“慢发展、靠扶持”的旧标签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浪潮早已重塑其内核——农业不再是单一“生产粮食的基地”,而是串联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系统。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搭建有生命力、能落地的农文旅系统。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条路径的协同,正是破解“产业空心化”、推动农业迈向融合集群新阶段的核心答案。

自下而上:激活村庄原生动力,筑牢农文旅系统根基

农文旅系统建设应遵循“自下而上”原则,从村庄实际出发,以本土资源为“基本盘”,不盲目照搬。一是依据资源禀赋找定位,不同特色的村庄找准在农文旅系统中的角色,如田园村做农事体验、观光游等;二是将农田转化为“体验场景”,让农业成为体验模块提升附加值,以高标准农田为例开展多种活动;三是让村民成为“共建主角”,主动参与并受益,如担任讲解员、经营民宿等,保障项目可持续,增强乡村社会组织力。

针对“村民共建”,还能搭建村民服务端口,方便村民承接讲解订单、管理民宿预订,甚至清晰记录合作社收益分配,让村民参与的全流程更透明。这套系统并非外力强加的合作模式,而是刚好贴合“自下而上”发展的需求,为农文旅系统的“基本盘”筑牢技术支撑。

自上而下:统筹资源协同,撑起农文旅系统框架

“自上而下”更侧重“抱团发展”,通过整合区域资源,给农文旅系统搭好框架,打造有市场吸引力的整体品牌。首先要建区域级IP以放大系统影响力,单村的文化影响力有限,但多个村一起做“区域IP”,农文旅系统的声量会大很多,比如苏州阳澄湖,围绕“大闸蟹IP”,周边村各有分工:有的搞养殖体验,有的做蟹宴民宿,共享品牌流量又不重复,这套打法能打破单村发展的瓶颈,让整个区域在市场上更有辨识度。

其次要用政策给系统“搭保障”,农文旅系统落地离不开政策支持,比如土地政策可以探索“弹性使用”,让农田既能种粮也能做体验;资金上整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市场资本;审批时搞“清单式流程”提高效率,政府要明确产业方向和空间布局,给农文旅系统铺好路。

再者要搞产业集群以完善系统功能,农文旅系统要“分工协作”才高效,不同村在统一规划下各做擅长的事:有的专注农事体验,有的主打康养民宿,有的搞艺术营地,再通过游线串联、交通接驳,形成游客消费的“闭环”,这样才能从“零散的农业项目”,升级成“成熟的农文旅目的地”。

安吉“大余村”:农文旅系统的落地样本

安吉“大余村”就是靠“自上而下”整合资源,把农文旅系统做扎实的例子。县政府把“大余村”打造成区域品牌,整合了余村及周边十多个自然村,明确它“城乡融合样板”的定位。

各村在农文旅系统里分工协作,还有统一的视觉标识和传播体系,会办全国性活动、搭运营平台。最后,“大余村”从一个生态村,变成能输出品牌和理念的标杆,完美体现了“自上而下”的价值。

其实农文旅融合,本质是让农业进入“系统升级”的新阶段——未来农业可以是有温度、有故事、能吸引流量的新经济。要实现这点,就得“自下而上”激活村庄活力,给农文旅系统填好“内容”;“自上而下”统筹资源,给系统搭好“框架”。两条路一起走,才能让土地变成承载生活、文化和价值的新空间,农文旅也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来源:春哥聊小程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