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印度人,而非中国人?清华教授一针见血指出,并晒出证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0:04 6

摘要:1929年,清华园的一间学术讲堂里,陈寅恪站在众人面前,说了一句话——“华佗,很可能不是中国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些争议,是在悄无声息中埋下火种的。

1929年,清华园的一间学术讲堂里,陈寅恪站在众人面前,说了一句话——“华佗,很可能不是中国人。

没人当时鼓掌。

也没人笑场。

那种沉静,不是因为认同,而是因为惊讶。

要知道,那会儿的华佗,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东汉末年名医,外科开山,传说中发明了“麻沸散”,连曹操都请他看病。

怎么可能不是中国人?

可话一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陈寅恪不是一般人。

他当时才三十出头,已经是清华国学院的核心人物,熟读梵文、拉丁文、希腊文,处理史料像外科医生动刀,精准又冷静。

他说这话不是突发奇想。

他翻了不少旧文旧书,盯着“华佗”这个名字琢磨了很久。

“佗”这个字,在东汉人名里确实不常见。

可奇怪的是,在印度梵语里,agada(音近“阿伽陀”)意指“药”或“解毒剂”。

陈寅恪觉得,这种发音和“华佗”高度重合,实在不像巧合。

他说得不急不缓,像是把案子一条条摊开来。

“曼陀罗花,是华佗麻沸散的核心成分之一。

这种植物,原产地在印度。”

那天在场的,不乏当时最顶尖的一批学者。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轻声嘀咕,有人嘴角抽动。

没人敢随便接话。

可这事儿没完。

讲座没过几天,北大那边就有人发声了。

历史系的邓小南写了一篇长文,言辞虽客气,观点却针锋相对。

她说,《后汉书》明明写着,华佗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他从小在那长大,行医四方,河南、山东、江苏一带传得最多。

怎么就成印度人了?

她还提了个细节。

当时的中国,早就和南亚有药材贸易。

曼陀罗花传进来也不是稀罕事。

一个医生用南亚的药材,不等于他就是南亚人。

陈寅恪没正面回应。

但据说他私下里说过一句:“史书,不是圣典。”他不信光靠《三国志》《后汉书》就能盖棺定论。

其实,这种怀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那时候,新文化运动刚过去没几年。

一批年轻学者开始用西方的历史方法来处理中国古史。

什么《山海经》里的神兽,《尚书》里的尧舜禹,他们都质疑。

有的说造神,有的说伪书,有的干脆说是后人编的。

顾颉刚、胡适、钱玄同,那都是“疑古派”的代表。

陈寅恪虽然不完全和他们一条线,但方向差不多。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打破迷信,还原真相”。

可问题就在这儿——什么算是“真相”?

有人信史书,有人信语言,有人信考古。

标准不一样,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华佗之争,说到底,是“信什么”的争。

不过,说回华佗。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书上说,他为人淡泊,不做官,不图利。

曹操请他做侍医,他假托家中有人病,一口回绝。

后来事情闹大了,被抓进狱中,最后死在了牢里。

具体情况没人能完全说清。

有人说他是因为得罪了权贵,有人说是因为太有名了,引人忌讳。

也有人猜,他手里有方子,死前没传出去,成了千古遗憾。

可不管怎么说,他的医术,确实高。

传说他能做开腹手术,用麻沸散让人昏睡不痛。

那在两千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这也是陈寅恪起疑的一点。

他觉得,这种技术水平,与中国当时的医学发展不太一致。

倒是和某些古印度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有那么点相似。

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

后来也有人查到,公元前后那段时间,中印之间确实有不少文化交流。

佛教就是那时候传进来的。

一些僧人还带来了印度的药典、医学知识。

有可能,华佗确实受过影响。

但影响归影响,身份还是中国人。

那会儿没基因测试,也没出土证据。

谁也没法给个铁证。

这场争论,就这么悬在那儿。

几十年过去,偶尔还有人提起,但声音越来越小。

大多数人还是把华佗当中国人看。

街边诊所、药盒包装、医院雕像——到处都是“华佗再世”四个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用“阿伽陀”来称呼他。

参考资料: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

邓小南,《中国古代人物真伪辨析》,中华书局,2005年。

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4年。

Needham, Joseph,《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6: Medici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来源:招财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