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长期深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对转基因技术的本质、价值及社会争议持有清晰且坚定的科学立场。他的观点始终围绕技术属性、安全边界与国家需求展开,为公众理解转基因技术提供了专业视角。
李家洋院士
作为我国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长期深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对转基因技术的本质、价值及社会争议持有清晰且坚定的科学立场。他的观点始终围绕技术属性、安全边界与国家需求展开,为公众理解转基因技术提供了专业视角。
转基因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技术工具
在李家洋院士看来,转基因技术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解决方案。他指出,我国面临人口增长与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预计2030年前后人口将增加2亿以上,粮食总需求量需达7亿吨以上,单产需提升40%,而自然灾害频发、耕地减少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基因技术凭借精准改良作物性状的优势,成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
他以具体应用举例说明:通过基因调控优化作物株型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将抗冻蛋白基因转入植物可增强其抗寒能力;培育耐储藏的转基因番茄能减少产后损耗 。这些技术应用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减少农药使用、缓解生态压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路径。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具备跨界创新潜力,比如正在研发的“口服疫苗水果”“金米”等,有望在疾病预防、营养强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充分科学依据
针对公众最关切的安全性问题,李家洋院士明确表示,将转基因食品与“有害食品”直接画等号是不科学的。他强调,国外多年实践与大量科学研究均未发现合规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全球数亿人口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未出现一例因食用转基因食品导致的健康损害报告;数千万公顷转基因作物种植也未证实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对于“长期效应”的担忧,他认为应基于科学理性看待——绝对的“零风险”在科技领域并不存在,而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安全评估等多重检验程序,已充分保障其食用安全 。同时,他支持通过明确的标识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让消费者能根据自身意愿自主选择 。
警惕转基因谣言的传播链条与背后推手
在谈及转基因争议的舆论环境时,李家洋院士对谣言传播现象表示深切担忧。他指出,当前网络上流传的大量转基因负面信息,并非基于科学事实的理性探讨,而是由境外势力刻意散布的谣言——这些势力通过篡改、歪曲国际权威机构报告等方式制造虚假信息,再由国内部分组织恶意进行二次加工,借助网络传播的裂变效应渗透公众认知,最终形成“转基因不安全”的错误印象。
这种谣言传播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严重阻碍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甚至可能让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陷入被动,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科技要挟” 。他呼吁公众警惕这类虚假信息,以科学证据为判断依据,避免被非科学的恐慌情绪左右。
从国家战略层面,李家洋院士多次强调,加大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力度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在他看来,破除谣言迷雾、推动技术发展,既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建立理性认知,让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