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篇的《少年游·捉鱼》,依据本词牌正体晏殊《少年游》而填,专写好友朱利军先生,人到中年却依然心怀少年意气,看似去捉鱼,其实是去释放心中仅存的一点自由狂野,管你什么鱼,管它月高星稀,只管深一脚浅一脚痛快捉起。
归来依旧少年心。临暮夏秋吟。
云停高树,风推竹影,年少未曾亲。
中年碧水捉鱼夜,星月照粼粼、
管甚泥飞,任它鱼跃,都作释怀琴。
开篇的《少年游·捉鱼》,依据本词牌正体晏殊《少年游》而填,专写好友朱利军先生,人到中年却依然心怀少年意气,看似去捉鱼,其实是去释放心中仅存的一点自由狂野,管你什么鱼,管它月高星稀,只管深一脚浅一脚痛快捉起。
从一条鱼捉起少年
“嘿,大鱼!”
那一刻,捉到大鱼的惊叹声划破了夜空,挣扎的鱼尾拍打着水面,声音清脆响亮。
那一刻,指间淤泥的臭味甚是特别,混合着鱼腥、淤泥和水草的气息,粘在记忆里至今未散。
朱利军描述着三个男人月夜捉鱼时的场景,透过他闪亮的近视镜片,仿佛能看到河塘里三个少年的身影。虽然一个豪爽、一个机灵、一个笨拙,却有着同样无忧无虑的快乐,把泥中嬉戏、水中追逐,荡漾在自然的缝隙里。同时,也在刹那间袒露出一个中年男子,心如猛虎般追逐自由呼吸的印记。
印记,是少年无拘无束的恣意。
只是这种印记,慢慢被走向教师岗位的职业装,被为了家庭事业的男性担当,厚厚地盖在了心底。顺着他一路到今的轨迹可以看到,少年时如虎的恣意逐渐变成了擓朵玉兰花的细腻。
从一朵花擓起思考
2025年的3月的两株玉兰,一株开得紫红,一株花瓣乳白,像极了各举一束烟火的雕塑,它们相对而立地站在鹤壁四中实验楼前的花坛中,沉默的玉兰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们会倏然撞进朱利军的文章里、思想里,并引发了他对时光、对莘莘学子的思考。
作为在校任教多年的朱利军,在熟视无睹中穿行于两株玉兰树下,他于不曾注意的风里,看过小雨洒落后清新的校园,听过月因圆缺惊动的蝉鸣。也许是偶然的必然,在这个三月,他突然擓起盛开的玉兰,散步在校园。
他望着树下不断来往的学子,望着阳光移走的年月日,他从触到粗糙树皮上的灰色凸起里开始挖掘,到紫色的柔嫩花朵,到保洁大姐将满地雪白花瓣扫成的小小漩涡,朱利军突然领悟到,花朵凋零不是结局,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就像走进这里的孩子,又从这里走出,似乎和融进泥土的玉兰花瓣一样,在绽放掉落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其实他们已经在这里捡起或种下了未来。
从20元钱里长出未来
“哥们儿,能否帮个忙?”
“大半夜还不睡呀,我的朱老师。”
简短对白后是朱利军先生给出的答案。他说他想鼓励一下学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兴趣。对方答道:“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么,今天请学生去体验非遗文化传承,明天请企业高层零距离给同学们做演讲……”
朱利军说他说的不是这些,他想从心底给学生种下一颗写作文的种子,毕竟对于社会来讲,会说会做会写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鼓励学生,不让孩子们在未来掉队,他问媒体能否给投稿学生发点稿费。
说着,他把这一段在媒体上发布文章的学生名单传了过去,随之而去的的还有每人20元的稿费:“我知道现在媒体发表文章不仅不给钱,很多还要收取费用才能刊发,这点钱虽然不多,我不希望你为难,你接了再给我转回来,做活做全套,一定要让学生相信,这是他们自己努力被认可的结果。”
朋友听了微微一怔,在他看来这样的老师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出现在他面前,难怪会朱利军会被评委最美教师优秀者和“鹤壁好人”,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教师,并获得鹤壁市五一劳动奖章。
只是谁又知道,在那摞儿厚厚的荣誉证书里,并未包括他为学子成长悄悄种下的未来。
来源:科学衍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