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中国公开提出“韬光养晦”,为何西方任由中国强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19 1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格局正闹得天翻地覆,东欧国家一个接一个变天,1989年波兰匈牙利这些地方政权就换了样子,紧接着1991年苏联直接解体,分裂成好几个独立国家。

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格局正闹得天翻地覆,东欧国家一个接一个变天,1989年波兰匈牙利这些地方政权就换了样子,紧接着1991年苏联直接解体,分裂成好几个独立国家。

中国一下子成了社会主义阵营里剩下的最大块头,美国那边自然就把目光转过来,压力山大。在这个节骨眼上,邓小平在1990年跟中央领导聊天时,抛出了那套28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核心就是“韬光养晦”,意思是藏起锋芒,低调积累实力,别急着出头。

这个策略不是随便说说,它直接针对当时国际环境。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经济底子薄,军事实力也跟不上趟。要是贸然跟西方硬碰硬,估计得吃大亏。所以,中国选择闷头搞建设,不卷入意识形态争吵,不在南海台海钓鱼岛这些热点上大张旗鼓争执。

举例说,1990年代中国就把这些领土问题搁置一边,通过谈判慢慢谈,避免直接冲突。同时,专注经济,吸引外资建工厂,逐步变成世界工厂。结果,中国GDP从1990年的不到4000亿美元,蹿到2000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速让全世界侧目。

西方为啥没及时卡脖子,任由中国这么壮起来?这得从他们的心态和战略失焦说起。先说误判,美国和欧洲不少政客学者以为,中国开放市场后,早晚会跟苏联东欧一样,内部变色,自动转向西方模式。

克林顿时代,美国推动全球化,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美国企业蜂拥而至,在沿海设厂生产鞋子衣服电子产品。西方觉得这是在帮中国“转型”,坐等不战而胜。1990年代,美国国防部报告里还把“韬光养晦”翻译成“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听起来像在憋大招,但他们没当回事,认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分工后,自然会民主化。

再者,西方自己忙活反恐,顾不上中国。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一头扎进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耗费上万亿美元,军队在中东转悠十几年。中国正好抓住空档,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出口暴增,产业链从低端组装升到中高端制造。

2001年中国GDP才1.34万亿美元,只占美国12.7%,西方觉得威胁不大。等美国2011年提亚太再平衡时,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了。2024年,中国GDP飙到18.94万亿美元,占美国61%,这时候西方才急眼,喊中国是最大对手。

其实,“韬光养晦”这词出自中国古籍,本意是隐藏光芒,养精蓄锐。邓小平用它来指导外交,不是怂,而是聪明。1999年中国大使馆被北约炸了,中国没冲动开战,而是外交抗议加内部消化,避免升级。

这让西方觉得中国好拿捏,继续幻想中国会步苏联后尘。结果,中国低调发展,军队现代化从1990年代起步,建起史上最大规模现代军队,西方醒悟时已经晚了。

西方战略迷失也帮了大忙。苏联解体后,美国成单极霸主,没对手,政策飘忽。轰炸大使馆试探中国反应,见中国忍了,就转头反恐。阿富汗战争从2001打到2021,美国撤军时狼狈不堪,中国却在“一带一路”上发力,2013年提出倡议,连接欧亚非,拉动贸易投资。西方初期没阻拦,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在帮全球经济填坑,提供基础设施。

从历史看,这个策略让中国避开冷战尾巴的漩涡。1980年代改革开放刚起步,两极格局还没崩,中国不用藏着掖着。但东欧剧变后,美帝国主义刀锋直指中国,不低调不行。邓小平的方针强调防守为主,只在最后加“有所作为”,意思是该出手时出手,但不逞强。中国就这样,一心谋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逐步积累实力。

西方坐视的原因,还包括经济利益捆绑。中国成世界工厂后,全球产业链离不开中国。苹果耐克这些品牌在中国组装,西方消费者享低价货,美国企业赚大钱。

直到2010年代,贸易战打响,西方才想脱钩,但发现产业链太深,动辄伤己。早期西方报告里,中国军力现代化被低估,他们以为中国军队规模大但落后,没想到中国从1990年代起就改革,引进技术,建航母舰队。

如今看,“韬光养晦”已成历史。2012年后,中国外交转向奋发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单纯低调。西方反应从幻想转为警惕,搞印太战略围堵中国。但中国崛起已成事实,西方早期失误铸就今天格局。

来源:Coolburg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