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千金方:先秦晋唐中医医案的千年演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6:49 1

摘要:不过他们治病有意思,大多要先占卜,占卜完了把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些刻的内容里,就有谁什么时候生病、得的啥病、最后好没好的记录。

咱们聊先秦到晋唐的中医医案,得从殷商那会儿的甲骨文说起。

那会儿社会有了分工,出现了“从医之巫”,这算是最早的职业医生了。

不过他们治病有意思,大多要先占卜,占卜完了把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些刻的内容里,就有谁什么时候生病、得的啥病、最后好没好的记录。

老实讲,现在挖出来的甲骨文里,涉病的有好几百条,虽然写得简单,比如“某人某时患某病,愈”,但这已经有医案的影子了。

个人觉得,这挺不容易的,毕竟那时候没纸没笔,全靠刻甲骨,还能想着把治病的事记下来,说明古人早就知道“留经验”的重要性。

殷商之后到了春秋战国,医案记录的地方就多了。

《周礼》里明确说,医生得记诊疗过程,年底还得靠这些记录评等级、定俸禄,治好了十个算最好,治坏了四个就最差。

这规矩放在现在看,也算是“绩效考核”的雏形了,不得不说古人在管理医生这块,还挺有想法。

《左传》里也记了不少医案,比如“晋侯病入膏肓”那事儿,晋侯做梦梦见恶鬼,找桑田巫解梦,巫说他吃不上新麦了,后来秦国医生缓来看,说病在膏肓之间,治不了,最后晋侯真没吃上新麦。

还有文挚用“怒”治齐闵王头痛,齐闵王老发愁,文挚故意惹他生气,居然给治好了。

这应该是最早的情志疗法了,现在看也挺有道理,情绪确实能影响身体。

到了秦汉,医案就更“像回事”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来的《五十二病方》,里面记了内、外、妇、儿好多科的病,不少方子后面还标着“尝试”“已验”“已用”,意思就是“试过了”“管用”“用过好使”。

比如治狗咬的方子,写着用酒浇伤口,再敷药,还标了“尝试”,说明这是实践过的。

秦汉:从“方子附疗效”到首个规范医案

真正把医案写规范的,是西汉的淳于意。

他写的“诊籍”,也就是现在说的病案,里面连病人的名字、住哪儿、脉象怎么样、怎么发病的、怎么治的、最后好没好都写得清清楚楚。

不光有治好的,还有没治好的病例,比如有人得“疽”病,没治好去世了,他也如实记下来了。

个人觉得,淳于意记死亡病例这点特别好。

治病哪有百分百成功的?把没治好的记下来,后人才能知道哪种情况可能治不了,少走弯路。

而且他的“诊籍”里,连病人的饮食习惯、性格都提,还跟预后结合起来,这跟现在医生问“平时吃啥、作息怎么样”差不多,可见那时候就很注重“个体化诊疗”了。

《素问》和《伤寒论》里也有类似医案的内容。

《素问》里记“脾瘅”病,说有人老觉得嘴里甜,是因为吃太多甜食、太胖了,用兰草能治。

《伤寒论》里则是“什么证用什么方”,比如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还记了不少“治错了”的案例,比如医生不该用泻药却用了,导致病人拉肚子,最后用甘草泻心汤纠正。

本来想只说医案的具体内容,但后来发现,这些“错案”其实更有用,能告诉后人哪些坑不能踩。

到了晋唐时期,医案就更常见了,而且大多附在医书的方子或理论后面。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里,卷八、卷九记了近30则医案,大多是妇科的,还用问答的形式写。

比如“有个五十岁左右的妇人,拉肚子几十天,晚上还发烧,该用什么药?”回答是“该用温经汤”,特别像现在的“病例讨论”。

东晋的《刘涓子鬼遗方》里,有个“大黄汤”的方子,说是治四十岁以上、老长热痈、大小便不通的,一看就知道是从某个成功案例里“搬”过来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还记了梓州刺史李文博的病例,李文博吃多了石散,变得特别渴,一天小便上百次,孙思邈用枸杞汤、铅丹散都试过,能缓解但治不好,最后李文博去世了。

孙思邈把这些都如实写下来,没有隐瞒,这种“不夸大疗效”的态度,特别难得。

晋唐:医案藏在方书里,连文人都来凑热闹

晋唐的时候,不光医生写医案,文人也跟着写。

唐代刘禹锡写了本《传信方》,意思是“可信的方子”,里面记了不少自己亲眼见或者亲身经历的病例。

比如他自己年轻时长癣,从脖子蔓延到耳朵,用了不少药都不管用,后来有个卖药的教他用芦荟加炙甘草磨成粉,敷上去就好了。

他把这个过程写得特别详细,跟写日记似的,特别接地气。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里,也在“女萎”这个药下面附了病例,说晋代有个叫秘绍的人,胸口老发冷、老吐唾沫,吃了女萎就好了。

这相当于给药物“配了使用案例”,后人看了就知道这药能治啥病,怎么用。

正史里也记了不少有意思的医案,《晋书》里说魏永之天生兔唇,后来通过手术割补治好了,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兔唇修补手术记录,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唐书》里记许溉宗用黄芪防风汤熏蒸,治好了太后的中风;秦鸣鹤用针刺百会、脑户两个穴位,治好了唐高宗的头痛。

这些案例能看出,晋唐时期的外科、针灸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回头看先秦到晋唐的医案发展,从殷商甲骨文的简单卜辞,到春秋战国散在经史里的记录,再到秦汉淳于意规范的“诊籍”。

最后到晋唐藏在方书、文人著作里的各种附案,其实就是中医慢慢把临床经验变成文字、传给后人的过程。

这些老医案不光是历史,现在看也有价值。

比如古人注重“记录疗效”“如实写失败案例”“结合患者情况诊疗”,这些理念到现在还在用。

说实话,能把几千年的诊疗经验一点点记下来、传下去,这大概就是中医能一直发展到现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来源:健康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