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那会儿,皇帝想知晓地方上的真实情况,可没现在的电话、微信能随时联系,靠的是专门派“使者”出去巡行。
北魏那会儿,皇帝想知晓地方上的真实情况,可没现在的电话、微信能随时联系,靠的是专门派“使者”出去巡行。
这可不是简单的“出差考察”,而是朝廷获取地方信息的核心操作,毕竟皇帝在都城坐着,地方官要是想瞒报点事,不派人下去盯着,压根摸不清底细。
就说信息获取的法子,最直接的就是问老百姓、接他们的诉求。
有次皇帝专门下诏,让郑兵将军、山阳侯奚斤去各州巡行,重点问民众过得难不难,还得抚恤那些穷得过不下去的人。
另外还有北新侯安同,拿着“节”(古代官员的凭证)去并州、定州,连山里住着的杂胡、丁零这些族群都没落下。
不光问他们的疾苦,还查地方官有没有不守规矩的;要是有人受了冤屈、丢了生计,或者强者欺负弱者、孤儿寡母没法活下去的,都得把情况报上来。
说实话,这招真挺实在的,老百姓天天在地方上过日子,地方官干没干实事、有没有猫腻,他们最清楚。
皇帝要是只听地方官的汇报,十有八九得被蒙在鼓里。
光问疾苦还不够,使者还得观察地方上的风俗。
比如有次朝廷分派官员去各州郡,专门看民风怎么样,顺便揪出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老实讲,北魏是鲜卑族建的政权,地方上住着汉族、杂胡、丁零等好多少数民族,风俗差异大得很。
不摸清这些风俗,政策推下去很容易“水土不服”,比如有些族群的规矩,你要是不懂,制定的政策可能刚好犯了忌讳,到时候不仅事办不成,还可能引发矛盾。
使者的活儿还不止这些,搜访贤才、校阅地方官财产、管司法案子、纠察不法,这些都得干。
先说搜访贤才,皇帝曾下诏让使者去寻找有本事的人。
不管是地方上大家都认可的豪门子弟,还是文武双全、遇到难题能决断的,甚至是祖上出过贤人、德行好、学问深能当老师的,都要请到京城来,按本事安排官职。
本来想这就是单纯选官呗,后来发现不对,通过这事儿,朝廷还能摸清地方上的人才底细。
要知道,北魏前期特别需要汉族士大夫帮忙治理中原,要是人才都被地方势力攥在手里,朝廷的权力就会被削弱,所以这招是“选才”和“控信息”两不误。
再说说校阅资财,就是查地方官的财产。
有一年冬天十一月,皇帝让使者去各州,核查地方官的财产,不是自家原本就有的,全登记下来算赃物。
很显然,北魏前期官员没有固定俸禄,贪腐问题挺严重的。
这么一查,相当于给地方官提了个醒,别想着贪赃枉法,朝廷有办法盯着你。
说实话,这种核查力度,搁当时应该能吓住不少想伸手的官员。
还有司法这块,使者能管地方上的案子。
比如有次朝廷让使者去州郡,听审案子、纠劾不法官员。
要知道,地方官自己审案子,很可能因为人情、利益偏袒一方,使者从外面过来,没那么多牵扯,能看到更真实的情况,也能帮老百姓伸冤。
使者收集完这些信息,还得通过文书给皇帝递上去。
比如有个使者到了并州,就上表说:“我发现并州的地方官大多不守法,刺史还擅自用御府的针工古彤当晋阳令,俩人互相勾结贪钱,请按律治他们的罪。
”并州离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不算远,可要是没这个表,皇帝压根不知道并州官员的这些勾当。
如此看来,文书上传就是给信息“闭环”,使者下去收集,再通过文书反馈,皇帝才能根据这些信息做决策。
北魏使者巡行:看着灵活,其实越来越讲规矩
后来使者巡行慢慢变得规范,还形成了制度,但骨子里还是“临时派差”的性质。
比如有一年正月,皇帝派陇西公元琛、尚书陆叙当“东西二道大使”,专门负责褒奖好人、惩罚坏人。
还有个叫闾伯昇的人,他的墓志里写着,建义初年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还被下令当“京西慰劳大使”。
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道”这种专门的监察区,巡行的区域固定下来了,不再是瞎跑。
不过说实话,虽然区域固定了,但使者还是皇帝临时派的,不是固定官职,想派谁、派多少人,全看皇帝的意思,这一点一直没改。
而且整个巡行活动,全是皇帝主导的。
使者的人选、去多少人、去哪个地方,都由皇帝定,任用或罢免的权力也牢牢攥在皇帝手里。
这种安排的好处是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比如太武帝时期,柔然入侵北方边境后,皇帝就临时增派使者去核查军备和民生,要是按固定流程走,等手续办完,边境的情况早变了。
更何况,北魏是多民族政权,不同地方的问题不一样,灵活调整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这巡行到底给北魏带来了啥?
首先是地方吏治好了不少。
就像并州那案子,使者上表后,违法的官员被查处,不仅震慑了其他想贪腐的人,还让老百姓更信朝廷。
然后是人才选拔更顺了,不少有本事的人通过使者推荐进了朝堂。
尤其是汉族士大夫,他们帮鲜卑政权搞汉化,制定符合中原情况的政策,这对北魏统治中原太重要了,毕竟光靠鲜卑族的治理经验,很难管好这么大的地盘。
还有社会也更稳了,使者问疾苦、管案子,帮老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怨气少了,反抗自然也少了,这为北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对后来的监察制度也有影响,比如唐朝的“道制”,像贞观年间的“贞观十道”,其实就有北魏“道”级监察区的影子;后世的钦差大臣制度,也借鉴了北魏使者“代表皇帝去地方办事”的思路。
不过这制度也有毛病,太依赖皇帝个人了,要是皇帝英明,使者巡行就能发挥大作用;可要是皇帝昏庸,使者就可能被权贵操控,巡行变成走过场。
比如孝明帝时期,就有使者被权贵指使,只报好的、不报坏的,那时候的巡行,基本没啥用了。
总的来说,北魏使者巡行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靠问民众、看风俗、管事务、递文书这几招,把地方信息搞到手,还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规矩。
这制度帮北魏强化了中央集权,也给后来的监察制度打了底子。
说实话,古代没现代的信息手段,能想出这么个办法管地方,已经挺聪明了,当然,要是能少靠点皇帝个人,多些固定制度约束,可能会更完善。
毕竟靠“人”不如靠“制度”,这一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其实都一样。
来源:公子宋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