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该剧前期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以“创作成果被侵占”为由发声,并曝光的几段录音中,编剧秦雯与导演王家卫私下调侃陈道明的对话,成了比“署名权争议”更刺眼的焦点——一边是秦雯曾公开称陈道明为“校长”、感恩其提携之恩,一边是私下嘲讽对方“推荐未读之
一则《繁花》的录音,撕开了内娱人情世故的伪装。
9月22日,该剧前期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以“创作成果被侵占”为由发声,并曝光的几段录音中,编剧秦雯与导演王家卫私下调侃陈道明的对话,成了比“署名权争议”更刺眼的焦点——一边是秦雯曾公开称陈道明为“校长”、感恩其提携之恩,一边是私下嘲讽对方“推荐未读之书”“装文化人设”,甚至将其与靳东关联提及地域关联。而作为事件核心牵涉者,陈道明两日来的沉默应对,远比各方的激烈回应更值得玩味。
这场风波的起点本是“编剧署名权”。程骏年称自己深度参与《繁花》核心创作,设计了“火烧丝光棉T恤衫生意线”“李李复仇线”等关键情节,却仅被定为“前期责任编辑”,月薪3000元;《繁花》剧组则迅速反驳,指其仅是“前期资料收集员”,2020年底擅自离组并带走筹备资料,否认其编剧身份,同时谴责其“偷录私人对话、加工传播”的行为侵犯隐私权。
但录音内容的曝光,让舆论焦点瞬间转移。录音中,秦雯提及陈道明曾推荐“高深书籍”,自己买回后看不懂,后来发现对方“也没读过,只是听说好看”;王家卫随即附和“这就是朋友圈的功能”,还将陈道明与靳东对比,秦雯则补充了地域关联的表述。
这段充满轻慢语气的对话,与秦雯过往的“感恩人设”形成尖锐对立——要知道,2007年秦雯还是新人时,是陈道明邀请她加入《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编剧团队,为她送上职业生涯“第一部署名作品”,此后秦雯创作《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时,也第一时间邀请陈道明出演,多次公开强调“是陈老师教会我对剧本的敬畏”。
截至目前,程骏年的爆料账号已被封禁,秦雯委托律师起诉其“诽谤”,坚称《繁花》剧本为原创,却对录音内容始终“不承认也不否认”;唯有陈道明及其团队,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仅据知情人透露,他在片场得知此事后,只说了句“继续拍戏,不必回应”。
陈道明的沉默,绝非“默认”或“懦弱”,而是基于行业地位、人情考量与规则认知的清醒选择。
从行业地位来看,他无需“自证”。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手握华表奖、金鸡奖等荣誉,陈道明的口碑从来不是靠“文化人设”堆砌——《康熙王朝》里,他演出了康熙的帝王威严与孤独;《我的前半生》中,老卓的通透与烟火气深入人心;《流金岁月》里,叶谨言望着朱锁锁离开时的克制眼神,更是成了经典名场面。这些角色早已替他“说话”,若为一段私人闲聊公开辩解“我读过那些书”,反而落了“小家子气”,陷入无意义的口舌之争。
从人情层面来看,他陷入“两难局”。与秦雯18年的师徒渊源,让他既无法公开指责——否则会被贴上“仗资历欺负晚辈”的标签,彻底撕碎过往情分;也不能替其圆场——秦雯的言论确实带着不尊重,纵容则违背他一贯的原则。此时的沉默,成了最体面的“告别”:不纠缠、不争辩,悄悄为这段关系画句号,给彼此留最后一点余地。
从行业潜规则来看,他不愿“越界”。内娱向来有“私人场合闲聊不公开算账”的默契,秦雯的话是私下与王家卫的对话,并非公开恶意诋毁;且事件核心本是程骏年的署名权争议,若陈道明发声,反而会让舆论焦点从“创作者权益”转移到“个人恩怨”,最终演变成两败俱伤的行业闹剧。
秦雯的应对,反而暴露了内娱“人情功利化”的通病。
公开场合,她将陈道明捧为“伯乐”——多次在采访中强调“没有陈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甚至为他量身定制角色;但私下录音里,却用“装文化”“像靳东”等表述消解这份尊重。这种“用人朝前,不用朝后”的反差,让“感恩”成了表面文章,也让她陷入“忘恩负义”的舆论指责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法律应对:一边委托律师起诉程骏年“诽谤”,坚称剧本原创;一边对录音内容避而不谈,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种“选择性回应”,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若录音内容不实,为何不直接辟谣?若属实,又该如何面对过往的“感恩言论”?
比起个人恩怨,这场风波背后的“编剧署名权争议”,才是更该被看见的核心问题。
程骏年的遭遇并非个例:内娱长期存在“名编剧挂名、小编剧干活”的潜规则,新人编剧往往承担核心创作却难获署名,只能以“资料收集员”“协助创作”等身份被边缘化。
2024年《隐秘的角落》编剧王雨铭、杨涵胜诉,才让“编剧署名权”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但更多“影子写手”仍在底层挣扎——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付出心血却无法被看见,甚至面临“被踢出局”的风险。
这背后,是影视行业“权力结构失衡”的缩影:导演、制片人主导创作话语权,编剧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正如《繁花》风波所呈现的,当“私人对话”能盖过“创作争议”,当“人情博弈”能凌驾于“权益规则”,真正受伤的,是整个行业的创作生态——毕竟,若连写下故事的人都无法被尊重,再繁华的“影视图景”,也不过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陈道明的沉默,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内娱人情社会的无奈。但这场风波不该止于对个人的批判,更该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我们需要的不是“体面的沉默”,而是清晰的规则;不是“表面的感恩”,而是对创作者的真正尊重。唯有让“署名权”回归创作本身,让“权益”取代“人情”成为行业底线,内娱才能真正留住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写故事的人,才能诞生更多像《繁花》里的“上海滩”一样,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作品。
来源:摩宝能不能练出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