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狂砸6440亿!日本为洗白成立专项组织,多国拿钱办事配合说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8:24 1

摘要:人们好奇,这笔用于“洗白”侵略暴行的资金究竟流向何处,又以何种方式运作?

真不知道日本安的什么心,曾经犯下滔天大错却不知悔改。

没想着怎么弥补恶行,倒是绞尽脑汁斥巨资想着洗白。

为了淡化曾经不耻的行径10年间大手一挥就花了超亿。

人们好奇,这笔用于“洗白”侵略暴行的资金究竟流向何处,又以何种方式运作?

显然,这绝非简单的“金钱收买”,给对日本有负面印象的人一笔钱,就能扭转其看法。

事实上,这笔巨额资金用的那叫一个细致。

制定了一套兼具规划性与战略性的全球舆论引导方案。

这场“洗脑”行动远比外界想象的更系统、更隐蔽。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首次将“八年抗战”调整为“十四年抗战”。

将抗日战争的起点从1937年的卢沟桥七七事变,前移至1931年的东北九一八事变。

这一调整在日本引发强烈反应,在他们看来,中国不仅持续提及二战历史。

还延长了抗战时间,无异于要“清算历史旧账”。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日本从2015年起正式启动战略性对外传播。

耗费巨资重塑国际社会对其历史形象的认知。

根据日本外务省历年预算统计,十年间,该国用于海外战略传播与亲日派培养的费用累计达6440亿日元。

日本外务省对此的官方表述是“加强日本全球传播工作,牢固树立并传递日本的真实形象与多样魅力”。

但剥开表层说辞,这笔资金的真实用途令人不齿。

它被大量用于在海外推广歪曲的二战史观、篡改并美化侵略史料。

同时系统性培养倾向日本的海外人士。

日本外务省旗下有一家名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简称JICA)的组织。

其官方宗旨是“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作,促进国际福祉”。

然而,除了开展表面的援助工作,该机构还暗中承担着全球舆论监控的职能。

2020年的菲律宾“教科书事件”便是典型例证。

当时,菲律宾教科书中出现了“日本强征20万慰安妇”的内容。

JICA得知后立即向菲律宾政府施压,要求删除相关表述。

尽管这一要求引发菲律宾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但菲律宾政府最终仍妥协删改。

不久后,JICA便与菲律宾签署了总额755亿比索的贷款协议。

该贷款不仅年利率极低,还款期限也大幅延长,条件极为优惠。

在此后的数年里,日本又向菲律宾提供了近4000亿日元贷款。

另有消息称,日本还考虑每年向菲律宾提供2000亿日元援助。

虽无法直接断言日本的贷款援助与战略传播存在明确关联,不过事实显而易见。

如今的菲律宾,从政府层面到民间社会,已基本听不到对日本历史罪恶的批判声音。

在学术领域,日本的“洗白”行动同样不遗余力。

已有媒体披露,日本外务省下属基金会通过资助美国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东亚研究项目。

附加了诸多美化日本侵略行径的限制性条件。

尽管涉事高校与日方均未对此事出面澄清。

但近年来,这些名校关于日本历史的研究方向明显出现偏差。

2021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拉姆塞耶在《日本产经新闻》英文版发表论文。

公然声称“慰安妇是自愿参与,且存在劳动合同”。

这一言论引发多国历史学家的强烈谴责,拉姆塞耶却坚称“有大量历史记录可佐证”。

可直至今日,他始终未能出示所谓的“证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据中央媒体报道,哈佛大学东亚系部分档案显示。

部分接受日方资助的学者曾被“暗示”,不要主动提及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死亡人数。

若说拉姆塞耶的言论是个人行为,那么哈佛大学东亚系的档案证据,又该如何解释?

类似的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少见。

今年8月6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一条内容更具误导性。

文中称“80年前的8月6日,美国和日本结束了太平洋地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这番表述模糊了战争的本质,仿佛美日两国只是因“误会”爆发冲突。

完全淡化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

尽管难以精准统计日本在每一件“洗白”事件中具体投入多少资金。

但不可否认的是,10年6440亿日元的巨额经费,已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出一种扭曲的共识。

日本虽发动了战争,却也是“值得同情的一方”。

客观而言,若这场“历史记忆重塑工程”真能得逞,日本的这笔投入或许称得上“高性价比”。

但历史的真相从不会被掩盖,黑永远无法被洗白。

从美国小伙凯文·凯尔冒死捐赠南京大屠杀相册。

到法国青年马库斯·德雷特斯主动捐赠抗战历史照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逐渐认清二战时期日军的邪恶本质。

战后的日本政府一直渴望成为“正常国家”,但在世人眼中,日本走向“正常”的正确路径。

绝非靠四处撒钱掩盖历史,而是要清醒认知自身曾经的“不正常”,正视并反思侵略历史。

日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舆论战,非但未能彻底蒙蔽公众双眼。

反而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日本侵略历史的真相铁证如山,任何试图篡改历史、洗白罪恶的行为。

最终都将沦为一场徒劳的闹剧,如今二战结束已近80年。

作为曾经的侵略国,日本非但没有真正反省历史,反而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对外传播策略。

持续淡化战争罪行,企图重塑国际形象。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践踏,更是对受害国人民情感的伤害。

理应引发所有热爱和平、坚守正义的人们的高度警惕。

日本外务省的“海外战略信息传播”并非孤立项目。

相反,是一项跨年度、多维度、系统性的长期工程。

从预算数据来看,除2021年因新冠疫情导致预算结构出现异常外。

其余年份相关投入均稳定在每年500亿日元以上,十年总计64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2亿元)。

这笔资金若用于正面历史教育或和平事业,本可产生积极社会价值。

如今却被投入到模糊历史、培养亲日舆论的“记忆重塑”中,实在令人惋惜。

日本的具体操作路径不是单一的,他们分成了三个部分,可谓煞费苦心。

在海外设立文化外宣据点,如在伦敦、洛杉矶、圣保罗等地建立“日本之家”。

通过文化展示、艺术交流等软性方式,传递所谓的“日本魅力”。

还资助海外日语教育、日本研究机构及学术项目,从人才培养层面构建“知日、亲日”群体。

除此之外,一步步加强对国际媒体的沟通与渗透。

包括为海外媒体报道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媒体培训项目。

甚至直接资助部分“友好”意见领袖。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外务省在预算分配上极为细化。

以2015年为例,该年度投入中,35.9亿日元专门用于“日本之家”建设,77亿日元用于亲日人群培养。

甚至还有专项经费用于监测他国媒体报道、分析国际舆论动向。

这种精细化的投入模式,充分暴露了日本在对外宣传方面的战略意图与长期规划。

从动机来看,日本的这些行为绝非单纯的文化推广,而是带有明确战略目的的“历史修正”。

尤其是在中、韩等国持续在国际场合提出历史问题、推动慰安妇正义议题的背景下。

日本逐渐将对外宣传视为一场“舆论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抵御外界批评,扭转自身负面形象。

显然,日本外务省所谓的“传播真实形象”,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资金充沛的“历史美颜工程”。

日本外务省的对外宣传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还随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需求不断调整。

2015年至今,其预算结构与工作重点已发生多次明显转变。

他们的外宣工作早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演变为一项系统性、长周期、高投入的战略工程。

其目的不仅是改善国际形象,更企图影响他国公众认知,甚至干预全球历史叙事。

巨额资金与精细策略的结合,确实让日本的“洗白”行动产生了一些效果。

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国际舆论场中,针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批评声音被分散、软化,甚至出现反转。

不少海外媒体、学者及公众人物开始接受日本提出的“积极和平主义”“国际贡献”等叙事。

部分人甚至认为日本是“被误解的国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战略对日本本土社会的影响。

多年来,日本国内教育与社会舆论不断淡化侵略历史。

教科书删除或弱化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强制劳工等关键内容。

转而强调广岛长崎核爆、东京大空袭等“受害叙事”。

这种内外配合的双向“洗白”。

导致大量日本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严重碎片化、情绪化,甚至出现扭曲。

他们会困惑“为什么中国总是提起历史”,会疑问“战争不是早就过去了吗”。

这些疑问的背后,并非年轻一代天生冷漠,而是他们从未接受过完整、真实的历史教育。

他们看到的是核爆后的惨状图像,却看不到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

他们听到的是政府“积极和平”的口号,却不了解这一口号背后掩盖的历史真相。

这种断裂的历史观,不仅阻碍了日本与亚洲受害国实现真正和解。

也让其年轻一代无法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平与战争的代价。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个无法诚实面对历史的国家,注定难以走向光明的未来。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