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谈论国企时,常会提及“规模”“资产”“利润”。云南国企确实不俗,省属企业资产总额高达3.37万亿元,2024年累计实现收入6632.70亿元,实现利润34.32亿元。“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云南共有6家企业入选,都是国企。
当我们谈论国企时,常会提及“规模”“资产”“利润”。云南国企确实不俗,省属企业资产总额高达3.37万亿元,2024年累计实现收入6632.70亿元,实现利润34.32亿元。“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云南共有6家企业入选,都是国企。
但比数字更具时代意义的,是它们正不断“升级”。
当下,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而云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今年2月的会议中,更是为2025年云南国资国企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关键词总结为: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老树发新芽”。
化抽象为具体。在“国资国企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2025年媒体及网络大V走进省属企业”第三期活动中,我们走进四家国企,试图探索一个问题:在内陆高原省份、在传统行业、在老牌国企的身上,“新质生产力”究竟如何发生?
探秘百年白药 智领健康未来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集品牌、产品和公司名称于一身。这里既封存着往昔岁月的厚重,又奔涌着科技浪潮的滚烫。
步入云南白药博物馆,可沉浸式体验了云南白药为何而生、如何成长、向何而去。馆内设有“创制白药”“伤科圣药”“白药新生”“企业再造”四大主馆,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保护、1971年建厂量产、1993年上市等关键节点。
抗战烽火燃起之际,曲焕章毅然捐赠3万瓶百宝丹,驰援一线。而曲焕章1930年代亲手配制的百宝丹真品,如今已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发掘、保护白药”,1971年云南白药厂成立,并在建厂后得以飞速发展,1993年云南白药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云南白药完成了第一个百亿目标,2024年,云南白药营收已突破400亿元。
而走进云南白药牙膏智慧工厂,仿佛从传统药企的历史画卷“一键切换”到现代化企业的“智慧大脑”。云南白药牙膏诞生于2004年,在2022年已经创下60多亿元的销售额,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为抓住国家强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公司打造了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智慧工厂项目,产线年产4.5亿支,年产值可达60亿元。
牙膏立体仓库里设有1.5万个托盘货位,6台码垛机器人以4000件/每小时速度将下线产品码垛入库,自动化立体仓库货品存储量可达50多万件,储能是相同建筑面积传统仓库的三倍。建厂4年以来,已共计生产了15亿支牙膏,相当于为每个国人提供一支高品质牙膏。
云南白药气雾剂和云南白药膏的镇痛活血功效享誉中外。在药品气雾剂及膏贴生产线,我们看见了现代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场景:每分钟生产120盒气雾剂,独创“S”型切口和针刺打孔技术使每一片膏药上都有1600余个微孔,透气性、粘性、伸缩性好,药效更容易被吸收……云南白药创新研究的步履不停,“制必用心,造必精良”是公司恪守的生产理念。
目前,云南白药产品达36个品类390个品种,单品销售过亿的产品有12个,气雾剂、创可贴、云南白药(散剂+胶囊)、牙膏等4个品类在中国细分领域排名稳居第一。
这一切离不开科研的力量。昆明研发中心是云南白药打造的医药研发创新支柱,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为主要科研平台,汇聚顶尖科研人才,致力于新药研发与技术创新,可有效推动云南白药研发能力持续升级。
如今,云南白药从传统制药企业走向大健康产业,形成药品、健康品、中药资源和省医药的四大业务主体布局,生动展现云南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动能无限。
云植 在“植物王国”做科学产业
云南被称作“植物王国”,但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云植药业,提供了一个科学产业化的样本。
云植药业是云南省工投集团旗下的国有制药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植物药提取生产企业,成立于1958年。它最早只是植物提取的“车间式作坊”,而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剂型、286个品种、439个批文的现代制药企业,是工投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打造医药板块战略的主阵地。
我们注意到,它的产品线具有鲜明的云南印记。以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抗肿瘤系列为主,血塞通分散片、黄藤素分散片实现海外出口。在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向我们演示了“红药胶囊”的显微鉴别和“血塞通分散片”的溶出测试。每一款药品背后,是精准的剂量控制、严格的流程管理、漫长的临床验证。
云植药业以科技赋能传统药企转型发展,其关键转型在于三点。剂型创新,将传统中药散剂、汤剂升级为分散片、软胶囊等现代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流程标准化,建立全链条质量体系;优势品类聚焦,围绕三七、灯盏花、抗肿瘤药物打造核心产品群,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在一个强调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医药市场中,云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云锡工匠学院 聚焦锡铟人才需求
新质生产力,技术、资金、数据,更关乎“人”。
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如何培养人、如何留住人已成为比“如何造物”更迫切的问题。云锡工匠学院的探索,或许为人才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解方案,为锡铟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位于“锡都”个旧,由云锡集团直接管理运营。它最大的特色是“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学生上课在车间、实训在矿山、老师傅是导师、作业是产品。打通了教育、培训、就业的全链路,真正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其最大特色是“三真模式”。真实场景,学员直接在云锡集团54个生产车间、79个实训室中学习;真实项目,参与企业实际的技术攻关、工艺优化任务;真实导师,由一线工程师、高级技工、技术带头人担任导师。
我们尤其欣赏其分层培养体系,分为大师、工匠、能手三个培训项目。大师项目培养人数首批入库约25人;工匠项目首批选拔约67人;能手项目首批选拔约105人。这种结构,既保障了高端人才的储备,也夯实了一线操作人员的基础。
“学校男女比例6:4,很多人才没毕业就被预定了。”学校负责人介绍。“在地化”培养模式,让这座因矿而生的城市,把文学式的乡愁,变成了一种可触可及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归属。
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的进程中,“高级蓝领”的缺口已成为瓶颈。云锡深刻把握着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更深远地看,工匠学院不仅在为企业培养人才,也在为整个锡铟产业链储备人力资本,这是一种超越短期财务回报的长期主义投资。
所以,国企不仅要出产品,更要出人才,这也是更深层的社会责任。
解化集团 服务“三农”的使命
来到云南解化,会被其多元性所吸引。
云南解化前身是驻昆解放军化肥厂,建于195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步兵预备役学校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建成,是云贵高原第一座中型氮肥企业。这段特殊历史,赋予它鲜明的组织文化:纪律性强、执行力高、富有奉献精神。
正是这样一家“老字号”国企,在产品创新上展现出惊人的敏锐度,我们看到了专门为云南特色作物开发的定制肥料,如烟草肥、魔芋专用肥、咖啡肥、橡胶肥等。
咖啡肥作用不小。交流了解到,咖啡巨头之一库迪咖啡马上在临沧建立的产业园项目,用的就是解化化肥。而“解化肥”也广泛用于保山、普洱的咖啡种植基地,助力云南咖啡精品率的不断提升。
其烟草肥已连续三年成为云南省烟草种植用肥最大供应商,魔芋专用肥更是助力亩产从2.5吨跃升至6吨。去年上市的“拳加”有机无机肥,在蔬菜种植中效果显著,助力云菜飘扬四海、走到全球餐桌。弥勒市黄凉田马保农场基地负责人王颖介绍,“我们连续三年用了解化的肥料,我3000亩沃柑单亩增收近2000元,收购价每公斤提高了1-2元。”
当然,解化化肥并没有止步于国境之内,它们搭乘货车,一路向南,经河口口岸,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企业充分利用云南区位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优质化肥源源不断地销往越南、缅甸等国家。
近年来,云南解化在保障农资供应、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累计生产总氨42.28万吨、粗甲醇28.1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超27亿元。
而漫步解化,才能真正读懂它的“两面性”,一边是承载岁月痕迹的工业遗产,一边是持续迭代的现代化脉搏。这座坐落于“兵城”开远的国企,至今仍烙印着军事化管理的纪律与庄严。同时,也弥漫着80、90年代的“厂矿记忆”,三代人相继在同一厂区工作,童年、青春与暮年在此交错延续,就像《漫长的季节》里桦林钢厂里那般,不一样的是,它依然保持可观的奔跑姿势。
解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观点,传统产业只要切入新市场、满足新需求,老树依然能发新枝。
纵观四家国企,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质:它们都没有停留在舒适区,而是在不断寻找“新活法”。从药企走向健康产业生态,从制造锡锭到制造人才,从生产化肥到服务农业,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同时不忘自身使命担当,链式延伸、生态扩容。
这也回应了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不抛弃根本,不拒绝创新;在传承中进化,在进化中传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决胜之年。国资国企如何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或许不在于它有多“大”,而在于它始终与时代共进、与产业共振、与民生共生。
来源:火天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