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如同一个悄然而至的访客,不仅带走了珍贵的记忆,还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9月21日,迎来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凝聚了全球对这类疾病的深刻共识与殷切期盼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
认知健康已成为关乎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
值得欣慰的是,在医学研究不断突破的今天
阿尔茨海默病已从过去的"不治之症"
转变为可防、可治、可管理的慢性疾病
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如同一个悄然而至的访客,不仅带走了珍贵的记忆,还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最初可能只是偶尔遗忘小事,完成日常家务变得困难,逐渐发展到无法辨认亲人,最终失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这绝不是简单的"年老健忘",而是一种需要全社会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的疾病。
这些早期信号值得关注
记忆力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重复做同一件事情);
计划事情或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完成熟悉任务时出现困难;
对时间、地点产生混淆;
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如忘记简单的词汇);
判断力明显下降;
社交活动减少和情绪性格改变。
预防新发现:科学守护大脑健康
2024年《柳叶刀》国际委员会最新报告指出,通过干预12项风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约40%的痴呆病例。
这些因素包括:控制血压、防治听力损失、减少空气污染暴露、预防头部外伤、限制饮酒、控制体重、戒烟、治疗抑郁、保持社交活跃、坚持规律运动、管理糖尿病和持续学习。
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显著抵消遗传风险的影响。无论先天遗传风险高低,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人群患病风险都明显降低,这为每个人通过自身努力预防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诊断新技术:血液检测开启早诊新纪元
2025年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是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成熟。通过简单的抽血检查,即可检测出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变化,准确率超过90%。
这项技术使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变得更加便捷、经济且无创,为早期干预和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综合治疗:多维度的现代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 对症治疗: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和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和相关症状。
◆ 疾病修饰治疗:新一代靶向药物直接针对疾病核心病理过程,能够真正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适用于早期患者)。
2. 非药物干预
◆ 认知激活与训练:通过专业认知训练,保持大脑活力。
◆ 感官刺激:利用多感官刺激,促进神经连接。
◆ 身体锻炼:规律运动改善大脑血流和营养供应。
◆ 音乐疗法:运用音乐唤醒情感记忆,改善情绪状态及认知功能。
◆ 环境疗法:营造安全、熟悉、支持性的生活环境。
3. 生活方式与共病管理
积极管理血管风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采用MIND饮食(心智饮食)模式,MIND饮食鼓励食用九类食物,包括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其他非淀粉类蔬菜、浆果类水果、坚果、橄榄油、全谷物、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豆类以及家禽肉;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保持丰富的社交活动。
4. 照护者支持体系
照护者是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需要提供专业的照护技能培训、心理情绪支持,维持照护者的身心健康。
立即行动:早防早治,从现在开始
1. 定期认知评估:65岁及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高风险人群应提前到40岁开始定期评估。
2. 采取综合干预:将体育锻炼、认知训练和社交活动有机结合。
3. 优化饮食结构:推荐采用地中海-MIND混合饮食模式。
4. 管理慢性疾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5.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识别和治疗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及社交。
共同守护:建设认知友好型社会
认知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应当努力营造尊重、理解、包容、关爱的社会氛围,帮助认知障碍患者有尊严地生活;消除病耻感,鼓励早期就诊和干预;全力支持照护者,他们是患者最坚强的后盾。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早防早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守护认知健康,就是守护最珍贵的记忆与自我认同。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