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文之前先说一下,本文初版最开始是在19号完成的。因为当时是官网自己的bug,把相关信息泄露了,后来发现这个问题,也是觉得不太妥当就把原文删除了。现在官方已正式发布相关消息了,现在就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更新,然后重新发出来!
正文之前先说一下,本文初版最开始是在19号完成的。因为当时是官网自己的bug,把相关信息泄露了,后来发现这个问题,也是觉得不太妥当就把原文删除了。现在官方已正式发布相关消息了,现在就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更新,然后重新发出来!
北京时间9月25日下午,有着“诺奖预测风向标”之称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正式公布了本年度的获奖人,本次共有来自八个国家的22位杰出学者获奖。其中时隔多年再次有中国学者获奖,他就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涛院士,他本次因“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发展及其应用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而获“化学”领域的“引文桂冠奖”,张涛也是继2016年的卢煜明院士后,第2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首位中国内地获奖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另外还有一位华人杰出学者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引文桂冠奖”,他就是近年来多次获得过诺贝尔风向标大奖,被誉为下一个最可能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陈志坚教授(Zhijian ‘James’ Chen),他本次因“阐明cGAS-STING通路这一先天免疫的基本机制”而与其他两位学者共同获奖。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起由科睿唯安(Clarivate,科学信息研究所评选)每年颁发。引文桂冠榜单旨在表彰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被引研究人员,科睿唯安认为他们有望获得诺贝尔奖。这些学者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对追求知识的执着精神,将持续激励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根据科睿唯安官网的信息,截至2023年,1970年以来共发表了超6000万篇的论文,其中被引次数超1000次的论文超过了3万5千篇,而被引次数超2000次的论文只有9700多篇。
该奖首先聚焦被引次数至少超过1000次的研究论文,再通过引文数据锁定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发现后,进一步甄别那些发表了领域内奠基性研究论文,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这类研究通常符合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遴选标准。同时该奖还参考、结合了拉斯克奖等具有诺奖“风向标”性质的权威奖项,从社会影响力维度补充了引文定量分析,从而精准识别那些不仅重塑学术格局、更具备未来诺奖潜力的研究。这种双重验证机制确保入选者既体现学术影响力,更符合综合价值评判标准。科睿唯安宣称这些高被引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群体,其学术影响力可与诺贝尔奖得主媲美。据统计,自2002年起,以往获得引文桂冠奖的400多位得主中,迄今已有83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获诺奖比例超过了六分之一。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本次的获奖人张涛,他1963年生于陕西安康,15岁参加高考;1982年仅19岁时便从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本科毕业。本科毕业后张涛还在中学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此后他决定继续深造,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留所任职,起初还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在大连化物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32岁时)。他还在2007—2017年当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所长,还曾任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等。
张涛长期从事工业催化的研究,包括了航天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环保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为此他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和加拿大工程院的国际院士(2020年);他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次)、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亚太催化成就奖等;2024年他更是连获3项大奖,分别是有着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首届唐敖庆化学奖和京博科技卓越奖。
张涛院士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工作便是提出了“单原子催化”概念,将多相催化的认知由微纳尺度推进至精准催化的单原子尺度,为在原子精度上调控固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途径;他为“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单原子催化”目前也算是催化界,甚至是整个化学领域一个研究前沿和热点了,此前在各化学专业期刊和Nature子刊经常能看到相关研究,而今年以来更是有数篇有关“单原子催化”的研究登上了Nature和Science的正刊(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发Nature,近四周已发4篇CNS;新带来单原子催化新突破),也显示该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次能获得“引文桂冠奖”,也算是一种印证。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天公布的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中,张涛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单原子催化”项目也是顺利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初评,我感觉本次最终获奖的希望还是挺大的!
张涛院士本次获奖也成为了首位来自中国内地机构的获奖人,此前除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院士外,另外还有多位华人学者获奖。其中出自中国内地的有2014年的张首晟(复旦大学本)和杨培东(中科大本),2015年的王中林(西安电子科大本)、2020年的戴宏杰(清华大学本)和2022年的鲍哲南(南京大学本),本次也是时隔3年,再次有出身中国内地的学者获奖。作为预测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大奖,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的份量还是挺足的,它偏向于从论文被引次数及其在领域内产生的影响力角度选取获奖人,能获该奖的人都算是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了;并不是说获的该奖就能得诺贝尔奖,而是一种国际认可。下个月今年的诺贝尔奖即将正式颁发,今年可能也是近些年华人学者最有可能获奖的一年了,后面我们可以总结下哪些华人今年有可能。最后再次恭喜张涛院士!#全民科普在行动#
来源:科技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