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幕上的“原木”在寒夜里无声倒下,银幕外的我们或许不曾想过:那些比电影更残酷的真实罪证,正卡在世界记忆的门槛外进退不得。
电影《731》的上映,让那段被细菌与血泪浸泡的历史再度刺痛国人神经。
当银幕上的“原木”在寒夜里无声倒下,银幕外的我们或许不曾想过:那些比电影更残酷的真实罪证,正卡在世界记忆的门槛外进退不得。
731细菌战档案申遗6年、慰安妇问题档案申遗近十年,为何承载着3000多条人命的铁证,始终迈不进世界记忆名录,在“推动中”的模糊表述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阻挠与博弈?
“358位中国大陆的受害幸存者,现在只剩几位了”,在哈尔滨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里,年近70的苏志良教授语气里藏着难以掩饰的急迫。
这位研究慰安妇问题三十余年的学者,前不久刚从韩国匆匆赶回,连日的奔波让他鬓角的白发更显刺眼——为了协商抗战档案联合申遗的事宜,这样的跨国奔波早已成了他的日常。
苏志良教授的无奈,是中国抗战档案申遗困境的缩影,2019年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正式启动细菌战档案申遗工作,至今6年过去,官方通报仍停留在“持续推动”阶段。
而更早的慰安妇问题档案,2014年首次申报、2015年落选,2017年联合多国再申报,却最终陷入无限期对话。
两份档案,跨越十余年,指向同一个结局:历史真相的传播,正被一双无形的手牢牢按住。
当我们追问这双手的主人时,苏教授的回忆揭开了关键一角。
2017年他作为专家亲历慰安妇档案申遗现场,亲眼见证日本方面“不间断地做评审委员的工作”,用各种说辞诋毁联合申遗的正当性。
“他们的动作很隐蔽,往往是一对一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具体做了什么”,这种隐秘的阻挠,远比公开的反对更令人无力。
日本的阻挠,早已不是简单的舆论抗议,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规则战,这一切的起点,或许要追溯到2015年那个关键节点。
当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让日本右翼势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随即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直言“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背负不断谢罪的宿命”,这句看似温情的表态,实则成为了日本系统性阻挠申遗的动员令。
仅仅两年后,日本就抛出了第一招:“撞题申报”,2017年就在中、韩等多国联合申报慰安妇问题档案时,日本突然提交了一份内容重合但立场截然相反的申报材料。
中国档案用铁证揭露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暴行,日本档案却大谈日军纪律,甚至狡辩称慰安妇是自愿参与,这种同题反向的操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谁在操盘这场闹剧,表面上,日方申报的牵头人是自称家庭主妇的山本优美子,但顺着线索深挖便会发现,这个名字背后站着日本右翼的核心力量。
山本隶属于“慰安妇真相国民运动”,这个组织与另一个“南京真相国民运动”精准对应中国的两大申遗方向,而它们的发起人,正是有日本右翼军师之称的历史学者加代英明。
加代的父亲曾是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战后竟扬言日本发动战争是正义的,这种扭曲的历史观,被加代完整继承。
更关键的是,日本右翼早已算准了规则漏洞,撞题策略的提出者是右翼学者高桥石郎,他从 2015年起就专门研究联合国规则,最终找到这个以程序拖死实质的漏洞。
由于教科文组织规定民间申报需多国联合,山本优美子便拉来正在洛杉矶活动的美籍日裔人士,以美国民间组织的名义参与,完美规避了规则限制。
这场精心策划的申报,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拖滞。
2021 年日本的阻挠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胜利”——世界记忆名录申报规则被修改,明确只要有会员国提出反对意见,申报就将进入无限期对话。
这意味着,中国再申报 731 细菌战、慰安妇等相关档案,只要日本提出异议,就永无入选之日。
一个国家的历史修正主义,竟然撬动了全球的记忆规则,这场破窗效应的危害,早已超出了单一国家的申遗范畴。
如果说撞题申报是日本右翼的民间招式,那么日本外务省的介入,则让这场阻挠升级为国家层面的立体围剿。
苏志良教授在访谈中特意提到:日本外务省花上百亿在全球培养媚日人士,这些人往往成为他们的喉舌。
最令人不齿的是,这张喉舌网甚至延伸到了中国境内,有曾参与日本外务省资助项目的中国知识分子,公开撰文称应与历史恩怨和解,反对仇恨教育。
这些看似理性的言论,恰恰成为日本阻挠申遗的本土化武器,当受害国自己人都在呼吁遗忘,日本的反对似乎就有了道德支撑。
舆论铺垫之外,是赤裸裸的政治威胁,2017 年慰安妇档案申遗评审的关键时期,日本外务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然暗示“若中国相关档案入选,日本可能退出教科文组织”。
这种以退群相要挟的手段,本质上是将文化议题政治化,用霸权逻辑绑架国际组织。
与此同时,日本驻外使馆的外交官也肩负起游说使命,对所在国的评审委员展开一对一公关,软硬兼施地逼迫其投下反对票。
民间有右翼组织打配合,学界有学者钻规则,官方有外务省砸钱施压——日本构建的这张阻挠网络,几乎堵死了抗战档案申遗的所有通道。
他们看似在维护国家形象,实则是在拿自己的国际信誉做赌注,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始终坚守底线:苏志良们带着史料奔波于中韩之间,用实证说话。
相关机构严格遵循国际规则,从未用威胁或阴谋手段博弈,这种坚守,或许让我们暂时“输”了速度,却赢了道义。
“市长都换了几任了,申遗还在继续”, 苏志良教授的话里,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
在他看来,申遗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入选名录,更在于让真相被看见。
就像731遗址里挖出的细菌培养箱,上面大阪制造的钢印早已锈蚀,但它承载的罪证永远不会褪色,就像那些仅剩的幸存者,他们的记忆或许会模糊,但那段历史永远不该被尘封。
日本右翼越是阻挠,越能说明申遗的价值,他们害怕的不是一份档案的入选,而是真相被全球公认后,他们再也无法用自愿,误解等谎言掩盖历史。
当加代英明们接过父辈的旗帜继续歪曲历史,当高桥石郎们钻规则漏洞试图埋葬真相,我们的坚持,就是对这些行为最有力的反击。
电影《731》的热映,让更多年轻人开始追问这段历史,苏志良们的奔波,让真相的火种得以延续,而每一个愿意倾听、愿意传播的我们,都是这场记忆保卫战的参与者。
申遗的第一个十年或许未果,但这十年里,我们找到了更多史料,凝聚了更多共识,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守护历史的决心。
历史从来不是躺在档案馆里的故纸堆,而是活在每个时代的记忆中。
日本右翼可以修改规则,可以编织谎言,但他们永远无法抹去3000多个“原木”的冤魂,无法否认慰安妇眼角的泪水。
下一个十年,当银幕的光影褪去,当奔波的脚步仍在继续,我们依然会带着真相前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先辈的苦难白受,为了不让和平的果实被轻易窃取。
这场关于记忆的抗争,我们没有退路,也绝不会认输,下一个十年,你愿意一起走下去吗?
来源:沧海冒险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