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的新一轮清朗行动引发关注。据悉,此次行动将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的新一轮清朗行动引发关注。据悉,此次行动将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互联网是公共场所,不要宣泄情绪垃圾
如今,许多平台,尤其是各评论区已成为骂战现场。互联网链接世界,正被各种人为制造的对立所割裂。种种情绪垃圾,让人时时感到心情不畅。
梳理互联网情绪,几种对立现象令人担忧。
一是地域对立。一条某地的社会新闻下,总能见到“某省人就是这样”“以后不去某地旅游了”的言论。比如,前些天汤姆张抹黑山东的,引发了互联网一场口水战。这种对立正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地域歧视和偏见。
二是性别对立。某些账号打着“维权”旗号,通过极端言论煽动性别仇恨。他们将复杂的个体差异推向极端,简化为男性或女性贴标签的粗暴论断,理性讨论性别议题已经成为奢侈。比如,刚刚过去的武汉大学事件,暴露了“极端女权”主导下,借具体事件引发对立情绪、人为制造割裂的深层次问题。
三是代际对立。“00后都是废掉的一代”“老年人都是老顽固”这类标签化言论,正在加剧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理解鸿沟。本应相互借鉴的人生经验,变成了互相指责的武器。这种对立,背后的目标是破坏中华文明的传承。
这些对立言论往往具有高度相似性: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以偏概全的归纳方式、充满敌意的表达语气。它们不是在促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而是在制造更多的分裂和敌意。
这些对立背后,有境外NGO组织的影子。这些话术,似曾相识。族群撕裂,是敌对分子搞和平演变的惯用伎俩。
肆意的情绪宣泄,正在成为他人的负担
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权利,但这不等于有权利在公共空间肆意宣泄。当我们把极端情绪不加处理地倾倒进网络空间,实际上是在让陌生人为我们的情绪买单。
负面情绪有传染性。一条充满戾气的评论,可能影响许多人一天的心情;一场无谓的骂战,可能摧毁公共空间的理性与平和。
这种情绪宣泄,往往打着“正义”的旗号。突发事件中,一些人不去关注事件本身,而是急于将个别现象上升为群体攻击。有的人,是拿钱办事,故意带节奏;有的人,是被蒙蔽、被带节奏的糊涂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金钱和流量支配下,完成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
这种情绪宣泄代价巨大。它让理性的声音被迫沉默,让复杂的现实被简单化的标签取代,让本可对话的群体变得势不两立。
一定有人在利用我们的情绪
奇怪的是,极端对立言论总能获得大量传播。这背后,是某些资本对人性的洞察。
多数人对冲突性信息更为敏感。愤怒和恐惧,更容易被关注和记忆。人的这种特性,在算法时代被某些资本裹挟,无限放大。
一些账号深谙此道,他们刻意制造和放大对立,以此获取流量收益。这些账号有共同点。不是促进理解,而是激化矛盾;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不是搭建桥梁,而是修筑高墙。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信息背后有明确的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通过分化社会群体,制造内部矛盾从中渔利。当不明真相的网友沉浸在互撕对骂中时,可能已经成为别人的棋子。
作为网民,要时刻防止思想和行为被操控。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言论是基于事实还是偏见?是促进理解还是制造对立?如果对方站在我面前,我还会这样说吗?
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最近,网信部门对一些商业平台进程了约谈和处罚,也是给互联网生态敲了警钟。平台要审视支撑自己算法背后的价值观,不能只考虑参与度,而不管这种参与对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还是消极。平台必需建立更全面的内容评估体系,对那些明显煽动对立的限流,对促进理解的优质内容加权。
我们正在共同塑造这个时代的舆论生态。选择建设而非破坏,选择理解而非对立,不仅关乎网络环境的清朗,更关乎我们能否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继续前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发声,更要学会如何辨别、如何沉默、如何倾听。
当然,面对谬误与诋毁,旗帜鲜明的斗争是必要的。以斗争求团结。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聒噪的高音量,而是正确立场下充满正能量的观点交换,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理解。
来源:毛粒子Maon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