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7:07 1

摘要:那天在河南开封东边的一个村子,几个小孩刚把牛赶回家,就听见远处有人喊:“快收拾东西,蹚将来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铃声响起的时候,是在傍晚。

天还没黑透,风从西边吹过来,卷着尘土,也带着一丝不安。

那天在河南开封东边的一个村子,几个小孩刚把牛赶回家,就听见远处有人喊:“快收拾东西,蹚将来了!

谁也没想到,眼前这些原本在水渠边修堤筑坝、跟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会突然扛上了枪棒。

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

那时候,正是清朝末年。

朝廷早已经管不了下面的事儿,地方上兵不分,百姓常年活在提心吊胆中。

尤其是河南这一带,天灾人祸连着来。

黄河泛滥,蝗虫成灾,地里的庄稼不是被水冲了就是被虫吃了。

日子过不下去,很多人只好出去打短工。

他们被叫做“蹚匠”。

意思是“趟着水干活”的人。

每年农闲,就成群结队去修河、挖渠、垒坝,拿点工钱贴补家用。

可一到冬天,活儿没了,嘴还要吃饭。

家里老婆孩子盼着他们带钱回来,可手里就剩几文铜板,回去也没用。

有些人就不回了。

留在外头,干点别的。

最开始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有人在集市上帮人搬货,有人去给地主看场子。

可慢慢的,机会越来越少,愿意出工钱的也越来越抠。

有个叫贾明的蹚匠,干了三天活,最后只拿到一碗稀粥。

地主说:“饭管了,还想要钱?”他当场把饭碗摔了:“这不是活路,是玩命!”

从那以后,贾明就不再打短工。

他带着七八个人,在村边的土路上拦过几回马车。

起先只拿粮食,后来也开始要银子。

再后来,干脆直接进村抢。

他们自称“蹚将”——意思是“从泥里走出来的将”。

不是官兵,也不是响马,可谁碰见了谁怕。

说到响马,那是山东那边的事儿。

和河南不同,山东的响马多是骑马的,会武艺的也不少。

他们原本大多是养马的牧民,后来被马政逼得走投无路。

朝廷规定每家每年要交几匹战马,可哪来那么多?供不上就罚,罚不起就抄家。

很多人被逼得揭竿而起,干脆骑着马上山当了响马。

这两拨人,虽然都被叫做“匪”,可出身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

响马讲究快进快出,打完一枪跑得飞快。

蹚将则不同,他们熟地形,懂民情,常年在乡下活动,有时候甚至跟地方官有点说不清的关系。

有一次,河南太康县的县令张贵被绑,开价三百两赎金。

县里人吓得不敢声张,悄悄凑了银子送去。

可蹚将头子只收了一半,说:“剩下的,拿去给村里修井。”这事儿传开后,居然还有人偷偷给他们送饭。

不过,说实话,那种“劫富济贫”的事儿也就开始时有点浪漫。

时间一长,队伍越拉越大,规矩就散了。

有人开始私分战利品,有人强抢民女。

最初的“蹚将”,慢慢变了味儿。

白朗是个例外。

他是河南伊阙人,家里穷得连草鞋都穿不起。

靠着当蹚匠养活一家人。

可某年冬天,母亲病了,药买不起。

地主还逼债,说不交利息就砸锅。

他一怒之下,把地主打了个半死,带着一帮人逃进山里。

1913年,他打出“扶汉讨袁”的旗号,成了正式的起义军。

队伍最多时有十几万人,攻下了河南、山西多地。

白朗的军纪很严,禁抢禁杀,军中还设有“告状处”。

有人偷东西,立刻处斩。

可惜,起义没能持续太久。

北洋军调集重兵围剿,白朗屡战屡败。1914年冬,他在陕西蒲城被俘。

临刑前,他只说了一句:“我死了,愿天下再无饥民。”那会儿他才三十出头。

再说山东这边。

响马里也出了个狠角色,叫秦琼。

说起来有点意外,他后来成了唐朝开国功臣。

早年混迹江湖,后来投奔李渊,一路打下江山。

他打仗勇猛,讲义气,李世民很赏识,封了左武卫大将军。

可街坊邻居都还记得,他小时候家穷得吃树皮,一度差点卖身为奴。

这些人,走上不同的路,可起点都差不多。

不是为了造反,而是被日子逼得没别的选择。

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才彻底变了。

政府开始搞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田。

修水利、建公路、搞合作社,蹚匠不再是季节工,而是国家工程的一部分。

响马、蹚将这些词儿,也慢慢没人提了。

1953年,河南兰考做了一次方言调查。

有人问村里老人:“你听过‘蹚将’这两个字吗?”那老头摇头想了半天,只说:“年轻时听我爹说过,好像是干苦力的。”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李文海,《中国近代农民战争史纲》,人民出版社,1992年。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王先明,《白朗起义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山东省档案馆编,《山东响马档案汇编(清代卷)》,齐鲁书社,2009年。

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河南通志·农民运动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来源:诉两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