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浙江龙游30多名“80后”“90后”组建“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基层,受到广泛关注。从龙游出发,浙江各地持续深耕青年理论宣讲,形式日益丰富、队伍日益壮大。截至目前,浙江登记在册的超5万名青年宣讲员,每年开展
2019年,浙江龙游30多名“80后”“90后”组建“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基层,受到广泛关注。从龙游出发,浙江各地持续深耕青年理论宣讲,形式日益丰富、队伍日益壮大。截至目前,浙江登记在册的超5万名青年宣讲员,每年开展各种形式宣讲超2万场次,在之江大地掀起一波波热浪。
是什么力量,让“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宣讲主力,让“浙”里的理论宣讲换了“画风”?
没有不抬头的听众
只有讲不好的宣讲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就有向基层群众进行理论宣讲的工作经验。1924年,毛泽东等人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要求“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各级党委政府广泛深入厂矿、学校、乡村,开展热情澎湃的理论宣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宣讲被赋予新使命。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长期以来,部分地区搞理论宣讲走形变味,效果不佳。有的宣讲方式呆板、内容空洞,靠分配名额、讲前点名,才能避免场面冷清的尴尬;有的则过于注重在PPT、背景音乐、舞台灯光上下功夫,一味搞花架子,干货少;有的流行作秀式、炫技式宣讲,反复比较找“演员”,精雕细琢磨“表演”……
浙江的青年理论宣讲则刷新人们的固有认知。半月谈记者在浙江多地调研发现,这里许多优秀的宣讲员是从基层一线“冒”出来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用口碑“托”起来的。
浙江省“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温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干部蔡耀中认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无不与群众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密切相关。将这些精神要义宣讲好,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
目前,龙游已有4000余人的宣讲团规模,形成“1+98”县团分团模式。“理论宣讲要接上地气才能有人气。”龙游“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负责人金敏军认为,宣讲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如总书记所说,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如果我们不去讲,传销就有可能去讲,诈骗分子就有可能去讲,基层的传播阵地就有可能失守。”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员张盛说,到农村地区宣讲,没有大屏幕放PPT,也没有音响放背景音乐,几张板凳就能开讲。“要让村民抬头,就必须学会村民语言。”
常山县青年宣讲员给村民们做宣讲
要真正学会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打成一片,说易行难。“到新的地方宣讲时,总要先学几句当地的方言”“你自己都不愿意记的稿子,就不要讲给听众了”“不要对农民说书,不要对书生说猪”“不能光靠自己讲,也要吸引、鼓励群众参与讲、一起讲”……受访青年宣讲员认为,没有不抬头的听众,只有讲不好的宣讲员。
好的宣讲,应当是到什么山头,就唱什么歌。对大学生讲就业,对农民讲增收,对老年人讲医疗保障,对家长讲逐步推行的免费学前教育,对企业家讲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这背后都有科学思想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宣讲的针对性、贴近性。
边调研边宣讲
无调研不宣讲
“第一个拿起笔写下《白沙村志》的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我想,应该是一种生怕后人断了根的焦灼感,一种要为个体和集体留住来路的责任感。总书记说,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这份‘舍不得’!”这是浙江大学“00后”宣讲员陈征的一篇宣讲底稿。今年8月,他作为浙江“00后talker”理论宣讲训练营的“宣讲实习生”,跟随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衢州江山市白沙村调研,写下这篇冒热气、带真情的宣讲底稿。
从2023年起,浙江推广“蹲点式”宣讲,青年宣讲员扎根基层一线,蹲点1至2周,边调研边宣讲,无调研不宣讲,把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鲜活故事带到宣讲台上。
党的创新理论并非来自坐而论道、凌空蹈虚,而是深耕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在浙江“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章浩看来,要写一篇好的宣讲稿,精力的80%在地头,剩下20%在口头。“我们绍兴诸暨自古尚武彪悍、耿直豪爽,但这样一个‘争强好胜’的地区,却孕育出了蕴含治理智慧的‘枫桥经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枫桥经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章浩告诉半月谈记者,调研出真知,宣讲才能既有理论味,又有乡土味。
“00后talker”训练营成员在基层调研
温州的“四千精神”,义乌“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故事……之江大地上的火热实践,成了鲜活生动的理论注脚。这些从田埂、车间、市场中生长出来的精神与故事,是浙江人敢闯敢试的生动写照,也为数万名青年宣讲员提供了调研和传播的素材。
越来越多的青年宣讲员意识到,好的宣讲稿是“用脚写出来的”。在绍兴上虞等地,宣讲比赛的时间不是更短了,而是更长了,前后战线可能长达4至6个月。“这恰恰是在破题。”上虞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春峰认为,宣讲比赛不能以“舞台”为重点,而要在其中纳入学习、调研、研讨等环节,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理论涵养、增进实践认知、磨砺宣讲本领上,让有信仰的青年来讲信仰,宣讲才能从“隔靴搔痒”变成“直戳心窝”。
“我注六经”
还是“六经注我”
有经验的青年宣讲员常会思考这样一个有些思辨意味的命题:做理论宣讲,究竟是要把理论讲好讲透,翻译成“群众语言”,还是要让理论“为我所用”,重新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秘书长忻皓将宣讲员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注六经”,要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照党的创新理论,引述观点、阐释道理。例如“浙江宣传”公众号中《“第二个结合”为何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什么说“八八战略”就在身边》《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做对了什么》《今天的改革还难不难》等文章,能帮助宣讲员跳出“照本宣科”的局限,大可以“借过来”“讲清楚”。
第二阶段则是“六经注我”。“更为成熟的宣讲,应该要学会淬炼的本事。”忻皓说,要把高度凝练的理论掰开、揉碎、嚼透,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后达到“创造性输出”的效果。
好的宣讲,应当是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心。“我们是在浙江成长起来的,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两山’理念、‘千万工程’等感受最深、体验最真。”浙江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杭州青年说“金牌宣讲员”胡俊超认为,要带着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切感受去讲,将理论术语吃透弄懂,并用个性化、年轻化的风格表达出来、传达出去。
2024年2月5日,忻皓、胡俊超等5名青年宣讲员来到省委大院,给领导干部们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宣讲。“面对理论水平更高的省领导,我们能给他们讲什么?”面对同样的困惑,5名宣讲员给出了共同的答案: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理论落地的真实模样讲明白。
在“00后talker”训练营现场,“后浪”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能理直气壮。”一名“00后talker”训练营学员对半月谈记者说,理论要讲准确,态度更要鲜明,“文化生产力不是简单等同于文化‘变现’;‘两山’理念不止关乎环保,更体现了‘长板更长、优势更优’的战略思维”。
半月谈记者:孙文豪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8期内容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