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雍正刚登基时,使团成员李直给国内发回的评语是“威仪凝重雄伟,虽貌不扬,气象英发,语音洪亮”。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文/红墨
编辑/世界
雍正年间,外国使臣照例来北京朝贡,朝鲜使团按规矩得对皇帝竭力赞美。
可他们的赞美总透着股不情不愿的劲儿,字里行间全是藏不住的吐槽。
雍正刚登基时,使团成员李直给国内发回的评语是“威仪凝重雄伟,虽貌不扬,气象英发,语音洪亮”。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皇上仪态还行,就是长得磕碜,好在气质和嗓门撑场面。
本该纯夸的内容里非要加句揶揄,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打心底里不喜欢这位新皇帝。
这种表面客气、背后拆台的操作,在朝鲜使臣的记录里成了常态。
雍正六年,正使西平君李桡干脆连装都懒得装,直接写下“望之不似能君临天下者”,意思很直白,这人看着就没当皇帝的样子。
两年后,又有使者补充评价“笑语无常,无帝王之贵气象”,嫌弃之情更甚。
外貌攻击只是开胃菜,朝鲜使臣最热衷的是搜集雍正的各种黑料。
他们从辽东出发去北京,一路上就没闲着,逮着清朝老百姓就打听宫廷秘闻。
“雍正即位出于矫诏”“即位后贪财害民”,这些民间流言被他们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带回朝鲜当成重磅消息汇报。
澎湃新闻曾梳理过这段历史,提到雍正元年,朝鲜使臣刚回国就散播雍正朝堂骂人的细节,说他抱怨做皇帝不如当王爷快活。
这些从民间搜罗来的碎片信息,渐渐在朝鲜君臣心里拼凑出一个“篡位暴君”的形象。
朝鲜国王和大臣聊天时,臣子都敢公开嘲讽“雍正贪财无厌,其能君临天下乎?臣恐其势不久矣”,吐槽完全不加掩饰。
他们还特别爱给雍正扣“违背祖制”的帽子,说“雍正不修康熙法度,贪财无厌,臣下有罪则毙,即没其财产”。
仿佛亲眼所见一般,把民间传言当成了确凿事实,朝鲜使臣带回去的黑料,在清朝本土早就传得沸沸扬扬。
这些流言越传越广,最后传到了湖南书生曾静耳朵里,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曾静的老师是吕留良,这位明末学者一辈子最恨满清,反清思想早就刻进了骨子里,他跟着老师学,自然也抱着同样的想法。
听到雍正“弑父篡位”“残害兄弟”的传言,曾静彻底信了,觉得清朝气数已尽。
他一个书生没什么力气,但想到了手握雄兵的陕甘总督岳钟琪,觉得这人是上天赐的反清盟友。
曾静洋洋洒洒写了封信,把从民间听来的雍正罪状列了一长串,派人送给岳钟琪,劝他起兵反清复明。
他大概觉得,岳钟琪说不定也对雍正不满,肯定会答应合作。
岳钟琪收到信当场就慌了,他对雍正忠心耿耿,哪敢有反心,赶紧把信快马送回京城,让雍正亲自过目。
雍正看完信气得脸红脖子粗,一肚子火没处发,但他没直接杀曾静,反而把人押到京城,拉着他逐条反驳那些罪状。
为证明自己清白,雍正还专门写了本书叫《大义觉迷录》,把所有谣言和自己的辩解都写了进去。
他大概觉得这样能澄清误会,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老百姓本来只是偷偷议论,这下好了,官方出书把所有“黑料”都汇总了一遍,大家看得更起劲了。
《大义觉迷录》成了当时的“爆款读物”,街头巷尾都在传着看,雍正的辩解没人当真,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那些传言。
澎湃新闻提到,康熙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让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这本书算是把这种质疑推到了顶峰。
雍正大概到最后也没明白,这种“自证清白”的操作有多傻。
越解释越像掩饰,本来只是小范围流传的流言,经他这么一折腾,彻底成了全国皆知的“公开秘密”。
《大义觉迷录》在清朝闹得沸沸扬扬,很快就被嗅觉灵敏的朝鲜使臣盯上了。
他们花钱把书买下来,带回朝鲜翻译成朝鲜文,迅速在朝堂上下传开,朝鲜君臣看完这本书,反应特别耐人寻味。
大臣们凑在一起议论:“雍正罪恶尽出,曾静侮辱君父,乃天下之逆贼,而雍正竟赦其罪。”
这话听着是骂曾静大逆不道,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书里写的“罪状”是真的。
他们觉得雍正不杀曾静是执法不严,甚至借此诅咒“如此废弛其三尺之法,无法之国,岂不亡乎?” 除了骂雍正贪财,朝鲜人还特别爱编他好色的段子。
康熙在位时,他们就私下叫人家“老淫贼”,轮到雍正,自然也没放过,说他遗传了康熙的色性。
雍正驾崩后,朝鲜大臣们更是脑补出细节,说“雍正之贪虐淫毒,无所顾忌,臣以女色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者久矣,年近六十,其死故矣”。
完全凭着想象,给雍正的死因安上了荒诞的说法,当时朝鲜的国王英祖李昑,自己也正面临着和雍正相似的麻烦。
李昑是肃宗的次子,本来轮不到他当国王,他的兄长景宗继位后,因为据传智力有缺陷,没法处理国政,又没留下子嗣,朝堂上党争不断。
他好不容易被推上王位,那些不支持他的少论派大臣根本不服。
少论派甚至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李昑弑兄夺位”,和清朝民间传的“雍正弑父夺位”如出一辙。
李昑平定叛乱后,也想证明自己继位合法,于是组织人编纂了一本《刊乱录》,专门澄清那些质疑。
等他看到雍正的《大义觉迷录》,大概也想起了自己的处境,忍不住感慨“我国有《刊乱录》,而彼国有《大义觉迷录》,颇为相似”。
这话里带着点哭笑不得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一刻,黑了雍正半辈子的李昑,突然有点理解对方了。
不管是被他们瞧不上的“满清鞑子皇帝”,还是自己这个被汉人视作“蛮夷”的国王,坐上王位后都要面对各种流言蜚语。
那份“得位不正”的质疑,那种想自证清白却越描越黑的憋屈,成了两个隔着国界的君主共同的无奈。
曾经卯着劲吐槽雍正的朝鲜君臣,大概也在这一刻,品出了些许同病相怜的滋味。
这段藏在史料里的互动特别有意思,半岛对清朝的复杂心态,雍正年间的流言风波,还有两位国王相似的处境,凑在一起成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插曲。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2021-08-27《雍正继位真相》
来源:云蘅不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