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X30给人的印象好比神雕侠侣中高冷的绝代美人小龙女,硬性指标无可挑剔,一眼惊艳,那么R30就是聪明绝顶又调皮古怪的黄蓉。她固然也是美的,但皮囊的美只占她身上魅力极小的一部分,她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才更让人越品越欲罢不能。”
歌诗德
R30
类型:R2R串流解码器
X30
类型:网络串流解码器
售价:¥15880
”如果说X30给人的印象好比神雕侠侣中高冷的绝代美人小龙女,硬性指标无可挑剔,一眼惊艳,那么R30就是聪明绝顶又调皮古怪的黄蓉。她固然也是美的,但皮囊的美只占她身上魅力极小的一部分,她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才更让人越品越欲罢不能。”
去年年底,当歌诗德的第一台万元解码X30上市的时候,主理人老黄曾向我表示,品牌运营了十多年,终于尝试迈入“万元”这个门槛,作为主理人心里多少还是有那么点忐忑的。虽然国产HiFi器材在海内外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然不可小觑,但却依然难以甩掉靠卷性价比来抢占市场的帽子,要想在万元价位获得认可很需要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成。所幸X30的硬实力确实经得起考验,不论在耳机还是音箱玩家中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本以为老黄应该乘胜追击搞一台硬核的耳放前级,和X30组一套西装套了吧,没想到他下一步动作居然是推出了一台X30的姊妹款解码——定价18880的R30。不过,它的出现本也是有迹可循,熟悉歌诗德的烧友都知道,老黄向来很擅长在解码的风格上做出点不一样的文章。26系列就有A26、X26和R26这三款分别对应AKM芯片、ESS芯片和R-2R解码方案的解码器,30系列作为品牌门面自然也要跟上。
在功能方面,R30和X30的设置基本一致,背后常见的接口一应俱全,既能连接CD转盘、数播等音源,也能进行网络串流播放,还配备了外置时钟接口。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众多数字接口中,I²S支持的音频规格是最高的,内部链路也最短,有条件的烧友建议尽量选择带I²S输出的转盘。
两台机器的客观体验基本没有区别,核心差异在于音频架构。X30采用Delta-Sigma架构,内置4片ES9039解码芯片,R30则是采用全分立R2R架构。Delta-Sigma架构的原理是将音频文件中“0”和“1”的数字信号拟合为正弦波,进行超采样,再用低通滤波去消除超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而R-2R架构则是通过电阻分压的原理将数字信号直接转换为对应的模拟信号。用烹饪来打个形象点的比方,无论我们是做豉油鸡还是烤鸡炖鸡,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地保留鸡肉内部的汁水和原始的风味,最好的做法一定是将整鸡做熟,把汁水牢牢“锁”在鸡的体内——此为R-2R解码的原理。但这么做菜的坏处就是,要完好地处理一整只鸡,对于腌制手法、火候等环节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而Delta-Sigma架构提供了一条捷径:先将鸡肉切块,让每块肉大小均匀,然后再进行调味和烹饪。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容易保证每块肉味道和口感的一致性,但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一部分原始风味。
常去下馆子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实一道菜最终的口味还是取决于厨师对自己整套烹饪流程的理解和落实能力,两种处理手段并没有必然的好与坏,Delta-Sigma和R-2R这两种技术的PK也是如此。只是在当下这个全民硬拼芯片配置的时代,R-2R这种古老却又别具韵味的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审美疲劳的品牌和烧友所青睐。然而这技术就像电子管放大一样,看似很成熟,人人都能做,但真正能将其运用得当,兼顾素质和韵味,还能表达出品牌独特个性的其实少之又少。在我看来,要想将Delta-Sigma和R-2R各自的长处发挥出来,需要的不光是对两种技术的熟练驾驭,更需要对于音乐审美的深刻理解。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反复对比试听,我觉得R30和X30这两台机器就称得上是Delta-Sigma和R-2R两种架构极具参考性的一次PK:它们的解析力、分离度和空间感基本是在一个档的,放在三万以内的价位都是一流水准,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恰恰代表的就是两种审美取向。至于R30比X30贵出的那3000元,按老黄的说法也只是出于研发成本的考量,毕竟R30的架构开发难度更大,研发周期比X30要长了不少。
我在去年的评测里就提过,X30是一台用料诚意十足,设计相当用心,并且完美延续了歌诗德一贯以来中性清淡走向的标杆级机器。它有着较高的声音密度,音染较少,结像边缘清晰,线条凝聚扎实,声场也相当开扬。这种中规中矩的调音让它放在任何系统里都能保证较高的下限,但可能是其作为品牌的第一款万元旗舰,在表达上还是趋于保守了,听久了会觉得有轻微的“紧张感”。
耳边评测 | 高性能“素质怪兽”:歌诗德X30串流解码试听报告
作为时隔近一年推出的姊妹产品,R30对于审美的表达比起X30会多了几分活泼灵动。它的三频能量分布是比较平均的,中频的结像比X30更加饱满,且边缘有细微的绒毛感,使得声音的线条变得比较柔和,人声的情感表达也较为婉转。X30的高频极富穿透力,泛音丰富,通透明亮;而R30的高频比较绵密厚实,听感软糯,不如X30抓耳。三频之中反差最大的是它们的低频表现。X30的低频澎湃有力,层次相当丰富,细节历历在目,但稍微欠缺了一点鼓皮的震荡感和连贯性,听感偏硬。而R30的低频会比X30更加松软,回弹速度略慢一些,更加连贯,你几乎能从其低频的残响中想象出鼓皮回弹的画面和贝斯的形体。不过这种低频带来的弊端就是在演绎一些节奏强劲的电子乐时,容易有轻微的拖沓感,不够干净。简而言之,X30追求的是偏向爽朗利落的听感,刚猛迅捷,而R30则着力于氛围的营造。
两台机器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于声场的呈现。X30的声场空间呈开阔的椭圆形,横向大于纵向,乐器的排布较为宽松,一耳朵听起来更容易给人宽广无垠的感觉,在耳机系统上表现尤为惊艳。但这种声场的缺点在于,放在大型音响系统里,它会显得有些扁平,深度不足。而R30将主要的空间放在了纵向排布上,横向的宽度有所收敛,整体的声场近似一个圆形。在回放大编制曲目的时候,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打击乐、管乐和弦乐在纵向依次排开,井然有序。这样的声场放在二声道系统里听起来会更加自然,能营造出较好的沉浸感。
我们不妨拿一首经典试音曲《加州旅馆》来对比两台机器的风格取舍:开头那段经典的双吉他演奏段落,X30呈现出来的音色是粒粒分明,细致清晰的,一耳朵让人直观感受到演奏者满布老茧的手指在琴弦上施加的“力量”。而R30更注重“弹拨感”的还原,它的音色温润流畅,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琴弦轻拢慢捻的动态。而当观众的声音响起时,X30呈现出来的画面仿佛一个偌大的露天广场,舞台在画面的占比不大,欢呼声和掌声来自四面八方;R30还原出来的场面更近似中等规模的音乐厅或剧场,观众的排布从歌手跟前一直延伸到山顶,座席井然有序,口哨和喝彩声更多来自歌手前方和侧面。随即主唱的歌声响起,X30的演绎带着几分沧桑粗粝,男声的喉音和颗粒感都被还原得历历在目;R30的中频油润丰满,让歌者的演绎显得更加圆滑,感情的表达极其深邃。
聊完了声音取向,接下来就是更细致的玩法分享了。30系列的两台机器都是标准二声道设备43cm的尺寸,重量也来到了近20斤,在形态上就已经脱离了“中小型桌面设备”的范畴。再加上它们宏大的空间感和丰富的细节呈现,也确实需要配合同等实力的放大设备和揭示力较强的旗舰大耳或者是音箱才能展现出来。
其中X30的背景极其纯净,对于微动态的展现较为直观,它的长处更适合在耳机系统里发挥。对于放大的选择,我建议用音色比较宽松水润,声底偏暖的耳放来中和它声音里的“紧张感”,选用卡达斯这类风格醇厚的线材来调味效果也很不错。在音乐风格方面,它擅长回放J-POP、电子乐、爵士乐等曲目,以及钢琴这类需要精准还原打击感和宽音域的乐器。
R30的优势更适合在音箱系统上展现,箱子本身纵深越好,单元越大,它的优势就越突出。这台机器的解码实力配得上一台优秀的独立前级,但有点可惜的是目前歌诗德自家的H26配这台解码还是多少有些浪费它的素质了,我用工作室两万价位的Burson Soloist Voyager作为前级,在场面感和流畅度上都会更胜一筹。蛋蛋私心里真的很希望老黄赶紧做一款配得上30系列的放大设备,把官方CP赶紧凑起来~R30本身的风格比较温和耐听,对于华语流行、欧美流行乐,还有注重声音流畅度的弦乐类曲目,演绎起来都比较得心应手,对于后端放大的音色也并不挑剔,在组系统的时候只需按照自己的口味喜好来搭配即可。
本来,这篇文章到了结尾,我应该给这两台机器好好把水端平,称赞它们在各自的体系内都做得无可挑剔,但我终究还是忍不住要分享一点自己的小小私心——
诚然,前面我一直在强调R30和X30是同一水平线的产品,是两种审美取向的体现。但如果要我留一台自用,那我应该无论何时都会优先选择R30,因为它完全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其实它整体的框架并没有脱离歌诗德传统的中正风格,但就是对于每一处细节的小小修饰和调整,让它的声音有了更强的活生感,也让它对于音乐的表达迈向了更高的层次。它的可贵之处并不单单在于那592颗阻值误差在万分之五以内的电阻,或者是内部那两个用来保证纯净供电的高端环牛,而在于主理人在调音过程中赋予它的审美能力。如果说X30给人的印象好比神雕侠侣中高冷的绝代美人小龙女,硬性指标无可挑剔,一眼惊艳,那么R30就是聪明绝顶又调皮古怪的黄蓉。她固然也是美的,但皮囊的美只占她身上魅力极小的一部分,她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才更让人越品越欲罢不能。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