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开放 186位院士风采“触手可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6:54 1

摘要:据介绍,该展厅聚焦渝籍院士和曾在渝工作学习的院士群体,整理收集了科学家们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音视频等珍贵资料,以光影为媒介、故事为桥梁,全景展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足迹,生动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龙帆

9月25日,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之际,“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在重庆科技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据介绍,该展厅聚焦渝籍院士和曾在渝工作学习的院士群体,整理收集了科学家们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音视频等珍贵资料,以光影为媒介、故事为桥梁,全景展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足迹,生动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9月25日,重庆科技馆,“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讲解员正在给观众介绍科学仪器。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记者看到,展厅门口的大屏幕展示了186位在渝院士、渝籍院士以及在渝工作或生活的院士信息。通过特别设计的智能系统,公众只要触控屏幕,就可以查阅院士照片与基础信息,也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这些“触手可及”的人物档案,不仅记录着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更承载着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人文思考。

9月25日,重庆科技馆,“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学生触控屏幕查阅院士照片与基础信息。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展厅内,多位院士专家的故事被搬上展墙:陆军军医大学程天民院士和王正国院士在防原医学和冲击伤领域分别展开研究——程天民院士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王正国院士先后8次进入核爆区,只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推进了我军医学事业的发展,用行动诠释了“爱国奉献,忠心报国”的精神。著名桥梁专家邓文中院士参与设计的大桥中,有6座创下世界纪录,在重庆留下菜园坝长江大桥、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等20余座桥梁杰作,展现了“创新求实,不断突破”的精神。矿山安全技术专家鲜学福院士在89岁高龄时仍手写教案、批改博士论文,甚至还保留着对标点符号的严苛要求,其培养的56名博士,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领域的中坚力量,生动诠释了“协同育人,赓续奋斗”的故事,让公众更加深刻地领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9月25日,重庆科技馆,“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一面书墙吸引了学生驻足观看。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记者注意到,为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展厅特别设置了多项互动环节。观众可以触摸“科学人生·百年”展项,以视频形式了解除渝籍和曾在渝工作学习的院士外,更多院士的故事。现场还设立了一个AI智能交互终端,通过AI技术,形象展示院士专家的名言金句。“家书朗读”展项目前收录了12位院士专家的16份家书,通过家书的朗读,让公众感受院士专家故事背后更多的家国情怀。

9月25日,重庆科技馆,“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讲解员正在给观众介绍院士专家的故事。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今年参观展厅,我看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真的很伟大。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强大。”沙坪坝区树人崇文小学二年级学生王博言说。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展厅将作为常设展项对外开放,希望以展厅为平台,让更多人读懂科学家的坚守与担当,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从杰出科学家身上汲取更多精神力量,激励其以“追光”之志创新争先。

下一步,市科协还将进一步深化“讲、论、读、演、展、树”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体系,强化跨领域协作、跨资源共享、跨媒介传播,切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