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联大演讲!电梯故障、提词器失灵,意外不断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6:54 1

摘要:毫无顾忌地侮辱英国伦敦穆斯林市长,言语间满是偏见与歧视;对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盟友与对手不加区分地指责,甚至直接质疑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放言“在场193个国家和地区,你们这些国家反正基本全要下地狱”,还自诩“只有我懂如何力挽狂澜,阻止你们坠入深渊”。

2025年9月,第80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在纽约拉开帷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参会历程却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

抵达联合国大楼时,他遭遇电梯故障,只能徒步前往会场;演讲即将开始,提词器又突然失灵,面对这一连串意外,特朗普非但没有显露局促,反而当场调侃:

“谁管他提词器的,我发言提词器居然坏了,这个人有大麻烦了”。

轻松语气与联合国大会庄重严肃的氛围格格不入,也为这场争议性演讲埋下伏笔。

按照联合国大会规定,各国领导人发言时长通常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特朗普的演讲却足足持续了56分钟,是规定时长的近4倍。

《纽约时报》实时统计显示,演讲中近半篇幅都在堆砌对个人政绩的溢美之词,剩下的内容则充斥着激进观点与尖锐批评:

他公开抨击环保主义者,声称其“妄图把所有牛全部杀光”;

毫无顾忌地侮辱英国伦敦穆斯林市长,言语间满是偏见与歧视;对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盟友与对手不加区分地指责,甚至直接质疑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放言“在场193个国家和地区,你们这些国家反正基本全要下地狱”,还自诩“只有我懂如何力挽狂澜,阻止你们坠入深渊”。

这番出格言论让在场外交官们倍感震惊。

从现场流出的录像可见,当听到“你们都要下地狱”时,不少外交官虽竭力维持专业表情,嘴角却难掩错愕,有人甚至悄悄交换眼神以示难以置信。但即便内心不满,多数外交官仍选择沉默——只因特朗普在任期间已多次大刀阔斧削减美国对联合国的预算拨款,本就财政拮据的联合国如今雪上加霜。

联合国官僚体系效率问题本就饱受诟病,资金短缺更让其应对全球危机时捉襟见肘:巴以冲突持续数十年未解,近期战火再起,大量平民流离失所,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各国在地区安全、资源分配等议题上分歧不断,亟需联合国协调斡旋,可资金缺口让这些工作寸步难行。

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多次公开呼吁“停止削减预算”,强调“世界局势愈发复杂,联合国需要足够资金应对挑战”,但特朗普政府始终置若罔闻,此次演讲中甚至还提及自己曾以房地产商身份建议联合国“地面铺设大理石”,却因未拿到承包权而耿耿于怀,将个人商业恩怨带入国际舞台,更显发言的随意与轻率。

特朗普的激进立场还得到美国国内极端势力的呼应。福克斯新闻一位知名主播在节目中公然叫嚣:

“他们蓄意破坏,甚至可能伤害第一夫人,还弄坏了提词器,这就是叛乱!我们要么退出联合国,要么炸了它!虽然它在纽约,可能会有附带伤害,但或许可以用毒气?不行,不能用毒气,但必须毁掉它,让所有人撤离后就拆了这栋楼。”

这类极端言论看似荒诞,却曾转化为现实伤害——正如一位海外华人频道创作者所言,2019年某美国节目因发表针对特定国家的不当言论,直接引发美国街头对中国留学生的暴力袭击,有人被手持破碎玻璃的歹徒攻击,多名留学生重伤。

这也意味着,媒体上的极端声音绝非空谈,而是会对海外华人群体、留学生群体造成切实威胁,而他们往往因缺乏足够发声渠道,难以有效抵御此类风险。

从演讲内容来看,特朗普对全球关键议题的态度极具片面性,甚至充满矛盾。

在气候问题上,他直言“气候危机完全是假的”,却又要求“各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将气候议题粗暴捆绑地缘政治;

在巴以问题上,他明确表态“全世界应承担责任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众面临的断水断电、无家可归等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还痛批“联合国多数成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是给哈马斯送大礼”;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尽管未直接表态,但《国会山报》分析指出,特朗普此前试图凭借与普京的“个人友谊”推动和平进程,却毫无进展,此次演讲中反而突然转向,支持乌克兰“收复失地”,同时将责任全推给欧洲,宣称“欧洲应为此买单”,还反复强调“我懂所有事,你们这些国家没我不行,迟早完蛋”。

此外,他还猛烈攻击联合国架构,质疑其存在价值:

“我一个人解决了无数国际争端,联合国拿着巨额资金却毫无作为,只给我提供了坏电梯和坏提词器”。

在贬低国际组织的同时,极力抬高个人作用。

在痛骂完除美国、以色列之外的几乎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后,特朗普话锋一转,傲慢宣称“美国是全球最热门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之相比”。

对于这番发言,不少外交官在接受布雷格新闻采访时私下表达不满,认为“从未有人在联合国这样的场合,发表如此多虚假、偏见甚至臆想的内容”,还有人指出“特朗普始终以情绪而非事实判断世界,在聚焦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联合国舞台,却只谈论个人国内政绩,完全偏离主题”。

但鲜有人公开批评——毕竟联合国当前正面临10亿美元拨款缺口,特朗普政府不仅取消新拨款,还拒绝支付此前欠下的款项,若公开反对,恐进一步加剧财政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虽态度稍显强硬,曾公开恳求“不要再削减预算”,并谴责特朗普政府的拨款政策,却也无力改变现状,甚至有观点认为,特朗普的发言彻底暴露了西方所谓“道德优越感”的虚伪。

有趣的是,西方国家对特朗普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特朗普发言前极尽谄媚,试图通过夸赞缓和其情绪,避免其发表过激言论,最终却徒劳无功。

这种讨好姿态并非孤例:安倍晋三在世时,为迎接特朗普访日,日本内阁曾将“磨练高尔夫球技艺”列为核心公务,只为通过运动拉近关系,避免美国突然施加政策压力。

但特朗普显然未因斯塔默的讨好收敛,演讲中依旧批评英国伦敦穆斯林市长“妄图推行伊斯兰教法”,而这一话题还牵扯出他与卡塔尔的隐秘关联——2019年有智库报告显示,特朗普曾资助该智库酒会,还在私人会所与他人讨论“打老婆”等话题,当时部分海湾国家试图通过此类活动对外营造“尊重女性”的形象,酒会甚至选址特朗普的马尔拉哥庄园,这些细节也让外界对特朗普的外交立场更添疑虑。

此次演讲中,特朗普最关注的议题或许并非世界和平,而是诺贝尔和平奖。

他在发言中反复强调“联合国毫无作为,全靠我一人之力停止全球战争与冲突”,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渴望溢于言表。

这一诉求还引发连锁反应:法国总统马克龙参会期间,车队曾为特朗普车队让路,马克龙当时还在路边打电话调侃“我这是给你让路呢”,而在特朗普提及诺贝尔和平奖后,马克龙更是略带揶揄地回应“若想拿奖,先停止巴以冲突再说”。

此外,特朗普还点名批评马克龙对巴勒斯坦国的态度,两人间的微妙张力不言而喻。

围绕特朗普能否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讨论,在国际社会引发激烈争议。巴基斯坦率先提名特朗普,部分国家随后复议,英国媒体甚至专门发布解读文章探讨“特朗普是否具备获奖资格”。但社交媒体上,公众更关注背后的政治算计:

一方面,不少国家担心若不讨好特朗普,可能面临100%关税等极端施压,即便明知其行为违背地区公平正义,也可能为自保提名;

另一方面,有声音担忧,若特朗普未获提名,可能故意煽动地区冲突,再以“解决冲突”为名堆砌“功绩”,为获奖铺路。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国内已有民众讨论,特朗普的支持者(如近期因相关案件遭舆论批评的FBI局长帕特尔、CIA局长等)是否会为讨好他,暗中煽动特工制造政变或地区冲突,配合其“建功”。

尽管此类猜测充满讽刺,但结合美国历史,也难以完全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瓦霍民意调查显示,76%的美国民众认为特朗普不配获诺贝尔和平奖,但民意似乎难以左右结果。毕竟此前奥巴马获奖时,61%的美国民众也认为其不配,却仍顺利获奖,且奥巴马在任期间无重大丑闻。相比之下,特朗普若凭借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施压评选委员会,获奖并非毫无可能。更何况当前世界局势混乱,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美国依赖度较高,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或为妥协选择迎合。

特朗普演讲中提及的“牛与气候变化”议题,还意外牵扯出印度的立场矛盾。

作为气候变化否认者,特朗普的观点与美国传统油气行业资助的专家一致,均认为“气候变化是环保主义者的谎言”,还宣称环保主义者的目标是“杀牛”——理由是牛反刍会产生甲烷(温室气体),部分环保措施(如给胀气的牛插针放气并点燃)被他曲解为“杀牛”。

这一言论让印度极为敏感,因牛在印度教中地位神圣,2017年印度古吉拉特邦(莫迪家乡)就立法规定“杀牛者终身监禁”,印度北方邦首席部长(身兼三十余职及印度教大祭司)更直言“印度将誓死捍卫牛的利益,绝不退让”,将牛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等同。

更复杂的是,这一议题还与美印关税问题交织——牛奶等牛制品是印度对美出口的重要商品,而特朗普政府正持续对印度施加关税压力。

特朗普的言论让印度陷入两难:若支持其气候变化立场,恐损害环保形象;若反对,又恐加剧关税压力。此外,印度移民在美国的宗教歧视问题也与此相关——部分印度婆罗门移民到美国后,试图借“宗教自由”延续对达利特的歧视,而达利特移民则希望摆脱种姓束缚,这种内部矛盾让印度应对特朗普言论时更显被动,目前尚不清楚此事是否会对美印外交产生进一步冲击,仍需观察后续发酵。

特朗普此次联合国大会演讲,不仅未推动任何全球性议题解决,反而加剧了国际分歧与联合国危机。从激进言论到背后的政治博弈,从个人诉求到引发的连锁反应,均凸显出当前国际秩序的脆弱性。

来源:苏医慧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