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援疆精准破难题 河南哈密携手共进守文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6:53 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援疆政策,促进对口支援的哈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哈密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全面提升文物科学保护与研究水平,河南文物保护援疆通过“党建引领把方向、专业帮带强技术、创新模式提效能、本土扎根谋长远”等方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援疆政策,促进对口支援的哈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哈密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全面提升文物科学保护与研究水平,河南文物保护援疆通过“党建引领把方向、专业帮带强技术、创新模式提效能、本土扎根谋长远”等方式,精准对接哈密市文物保护需求,以科技赋能破解地域难题,以人才培育筑牢可持续根基,对哈密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精准帮扶,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修复与宣传,提升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不仅提升了哈密市文物保护的科学化、数字化水平,更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深化了两地文化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把方向 构建文物援疆的有效机制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以派驻的援疆干部为桥梁,深入调研哈密市文物资源底数、文物保护队伍情况、对援疆工作的需求等基础情况,提出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采取以党建为引领,在哈密市成立“河南省文物考古哈密工作站”的“小组团”方式,为对口援助哈密市文物考古工作提供稳定平台,有效保障援疆工作的持续性、精准性。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按照“政治过硬、专业适配、作风扎实”的标准,结合文旅援疆项目需求构建全链条选拔机制,确保选派团队既能承担文化润疆使命,又能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认真遴选,最终确定“小组团”主要由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选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其成员的专业方向涵盖了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两大领域,分别有考古调查、古建保护、调查测绘、档案管理等多个专业,为哈密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指导。

2024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哈密工作站”正式揭牌,工作站整合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博物院、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资源。“小组团”到岗后,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成员包括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援疆的六名党员同志,接受市局党组领导,积极参加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政策传达,将上级关于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生帮扶等部署精准落地。发挥“短平快、精准化”特点,推动党员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基层服务指导、技术“传帮带”等任务中亮身份、作表率,搭建援疆党员与哈密本地干部群众的沟通桥梁,解决援疆中的协同难题,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援疆的实效,为深化两地协作、服务哈密市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专业帮带强技术 构建专家领衔的协同机制

2024年8月,“小组团”正式入驻哈密市后,立即与当地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与阶段性任务目标。基于哈密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团队科学编制了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围绕基础调研、科研攻关、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重点领域展开工作,为提升哈密市文物保护水平提供了专业支撑。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小组团”成员与当地文物保护人员建立高效协作机制,在文物普查建档、保护技术提升、专项资金争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哈密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人员少、技术装备不足等情况,援疆人员携带无人机、RTK测绘仪等设备,对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和保护。解决“文物底数不清、保护方案针对性弱”的痛点,通过专业普查摸清文物点的分布、年代、病害类型与保存现状,为后续保护提供“精准画像”;普查过程中同步指导本地人员操作(如无人机测绘、病害评定),实现“普查与能力提升同步推进”,避免“外部团队普查后,本地团队不会用数据”的脱节问题。这种大规模、系统性的文物普查工作,有助于全面掌握文物资源状况,为后续两地文保工作的协同发展夯实基础。在摸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工作站组织团队人员主动承担东天山岩画数字化采集、古代烽燧遗址建档等多项科研任务,建立了“文物病害应急通道”,同时联动后方技术资源,为哈密市提供文物保护方案审核、技术咨询等常态化支撑,推动文物保护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模式提效能 构建“精准帮”和“长期援”长效机制

河南充分发挥文化大省、文物大省优势,从“小组团”人员选派、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干部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加大了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创新模式,提高援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短期支援”转化为“长效扎根”,打造“援疆专家+本地团队”的固定协作单元,持续响应哈密市文物保护的常态化需求。

一是通过“1对N传帮带”机制,发挥“小组团”连接援受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快速联动后方团队、技术、数据、设备资源,提升支援的及时性与针对性。如针对哈密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价值突出,不少重要的文化遗产都面临着自然侵蚀、村镇占压等多重破坏风险。当地文保人员受人手不足和技术限制,面对繁重的保护任务,虽心急如焚,却也时常分身乏术。针对上述情况,“小组团”通过多轮座谈沟通,主动作为,与当地文保人员紧密协同,先后完成了“拉普却克古城遗址”和“新麦德尔斯经文学堂”的保护立项申报;“哈密回城城墙本体维修加固项目”和“艾斯克霞尔古城遗址”的保护方案编制;配合完成了“伊吾四十天保卫战旧址修复”“拉普却克佛寺遗址抢险加固”“七角井细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区域调查”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二是打造发挥前方支援后方支持平台,构建高效响应机制。利用实时视频诊断、云端协同平台和在线知识库,实现专家与文物保护现场的即时互联。该模式使跨地域技术支援获得现场级精准度,响应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解决专家难到场的困境,更建立起全天候、标准化的应急响应通道,让文物病害处理实现随时随地、即问即答的高效运作。河南文物保护探索实施的“小组团”援疆机制,突破传统“长期驻点”的时空与人力限制,以“短期派驻、按需组队”模式聚焦文物保护的“急难小”问题,避免人力冗余与资源浪费;同时兼顾援疆专家本职工作与援疆任务,实现“两地资源高效复用”的成功模式,构建了“精准帮”和“长期援”长效援疆机制。

本土扎根谋长远 构建本地人才生成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援疆“小组团”始终把培养本地团队、增强造血功能作为援助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本地文物保护人才培养。

“小组团”在充分掌握哈密市的特色文物资源、科研条件、队伍力量基础上,着眼培养本土人才,制定了详细的援助计划。其中包括文物普查、保护方案设计、修复技术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确保援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小组团”开展“理论教学+现场实操”组合式培训,系统传授文物测绘、修复保护等核心技术原理与操作要领,使本地团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如在“哈密回城城墙本体维修加固项目”和“艾斯克霞尔古城遗址”的保护方案编制等项目编制过程中,根据哈密市实际,提出贴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确保方案在实际环境中切实可行,一方面提升了哈密市文保人员在病害识别、预防性保护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打破“复杂保护依赖外部专家”的思维定式,提振了信心。

“小组团”针对哈密市的文物特点确立了重点研究课题,分别为“豫哈两地早期地方特色建筑文化调查研究”“东天山岩画数字化采集与保护性研究”“哈密市古代烽燧遗址数字化建档及保护研究”和“吐哈盆地青铜时代墓葬比较研究”。目前正在有序开展野外信息采集和文献资料整理工作,预计于2026年完成预期研究成果。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当地文物保护队伍的自主发展能力,为后续文物数字化建档、智慧化管理等进阶工作储备了技术力量,也为哈密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下一步,两地将持续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让黄河文明与天山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