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有医生提醒,眼部的反复异常,其实可能在替大脑“报警”。脑血栓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它往往在体内已经潜伏许久,只是大多数人忽略了那些藏在眼睛里的信号。
在不少中老年人眼里,视力模糊、眼前发黑,多半被归咎于用眼过度或年纪大了。
但有医生提醒,眼部的反复异常,其实可能在替大脑“报警”。脑血栓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它往往在体内已经潜伏许久,只是大多数人忽略了那些藏在眼睛里的信号。
脑血栓,本质上就是脑血管被血块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很多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偏瘫、口角歪斜”这些典型表现,其实在那之前,眼睛常常先一步发出提示。
有研究观察发现,大约三成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几周就有过短暂性视物模糊或视力消失的情况。这个过程医学上叫“一过性黑矇”,通俗说就是眼前突然一黑,几秒到几分钟恢复。很多人没当回事,结果等到真正堵住血管,往往已经来不及。
眼部的血管和大脑的血管一样细致敏感,一旦上游供血出现问题,视网膜最先遭殃。打个比方,就像一片稻田,水流减弱,最远的那块田首先变干。眼睛因而成了检测脑血流状况的一扇小窗。
一些老年人常说,眼前有飞舞的小黑影,像蚊子一样。这种“飞蚊症”大部分是玻璃体退化,确实多与年龄相关。但如果突发性、反复出现的强光闪烁、视物模糊,就值得敲警钟。尤其是看东西模模糊糊,一过性失明或眼睛胀痛等情况,不少时候都跟血管堵塞关联。
还有人因突然复视去看眼科,镜片换了几副,还是没有明显改善。后来一检查,发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后循环血流出问题,脑干和视觉通路最易受累,这类患者往往先在眼睛上“掉链子”。
有流行病学数据指出,高血压人群发生一过性黑矇的概率,比血压正常的人高出两倍。动脉硬化、糖代谢异常、血脂升高,也是触发脑血栓的重要推手。这些长期损害血管内壁,最终可能在血管弯曲细小处形成血栓。
脑血栓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更像是水管长年积垢,某天突然完全堵死。血液里含有脂肪、糖分和血小板,如果血管内壁不光滑,就像积灰的水沟,久而久之就容易堆出“小包块”。
这些小包块在多数时候不会立刻卡死血管,而是边形成边脱落,碎片顺着血流漂移。有时候飘到眼动脉,小血管阻塞,就会造成短暂视物异常。这种细节变化往往是脑血栓最早的预演。只要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后续的大病是可以提前防住的。
曾有报道提到,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常说看报纸时眼前一阵模糊,像玻璃被雾气蒙住。他并不在意,甚至以为是灯光问题。半年后突发脑梗,左半身行动受限,才发现眼睛的毛病早就替大脑吆喝过。
和很多病一样,脑血栓的“天敌”是规律的生活方式和早期干预。监测血压血糖、定期体检血脂,是最实用的办法。超过一定年龄,哪怕没有症状,也应进行颈动脉彩超等检查,因为颈动脉是脑供血的“总阀门”,也是斑块最爱“安家”的地方。
平时饮食上要留心,过分油腻、暴饮暴食,会让血液里的脂质像浑浊的汤粘稠。血液一旦发黏,流速慢,血栓风险自然增高。相比单一地强调“清淡饮食”,更重要的是保持食材的多样化,粗粮、豆制品、鱼类、深色蔬菜要经常上桌,这样血管里的环境才更稳定。
适度运动不可少,但切不可突然进行过度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平常缺乏锻炼的人。循序渐进的快走、太极、骑车,远比短时冲刺要安全。血管更怕大起大落,就像水管不能猛开关,否则容易把脆弱的斑块冲掉诱发堵塞。
值得注意的是,脑血栓的早期信号并不只在眼睛。有些人会出现说话含糊、手脚麻木,这些虽短暂恢复,却已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学界一直将它看作“卒中的预警信号”。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提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一年内,约有十分之一发展成真正脑卒中。
对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背记复杂的医学概念,而是学会捕捉这些“不对劲”。别轻视,别拖延,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小毛病,看似无碍,却可能是身体一次次拨响的警铃。
有医生曾形容,大脑血管就像高速公路,眼睛是出入口的收费站。收费站一旦异常堵塞,高速很可能也出了问题。所以频繁的视力波动,完全不能仅归结为疲劳。
每个人都渴望长寿,但长寿不等于盲目自信地忽略身体信号。真正的健康维稳,不是等疾病来临才紧急抢救,而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就像房子防火,最有效的措施不是火烧到家门后才拿水扑,而是平常规范用电、检查线路。
人们常说“身体不会说谎”,眼睛就是其中最直白的例子。它能把血管的负担清清楚楚表现出来,就看人肯不肯读懂。眼前一亮一黑,也许不只是视觉的小插曲,而是大脑的一次沉重提醒。
所以当眼睛反复出现异常时,不妨停顿一下问自己:是灯光太暗,还是身体在求救?把握这份思考,很多灾难是能避免的。
愿每个人都能学会善待眼睛,更是善待整颗大脑。毕竟,身体的配件坏了能换,血管和神经出了问题,却往往难再恢复如初。养护血管,就是为未来的生活质量买保险。
与其追悔莫及,不如提前修路。血管越通畅,生活越顺坦。
聊到这里,不妨说说: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眼前突然一黑?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察和心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9): 858-871.
[2]葛均波,霍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完整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2): 105-129.
声明:以上症状仅为脑血栓可能出现的早期表现,并不能替代医生诊断。"非诊疗建议,内容仅作健康科普之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用于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修改或删除。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