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基孔肯雅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6:28 1

摘要: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热敏感,56℃30 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碘伏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二、流行特征

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夏、秋季高发。我国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导致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

三、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四、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六、症状体征

潜伏期一般为1—12 天,多为 3—7 天。

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七、检测检查

CHIKV核酸检测、CHIKV培养及CHIKV 抗体检测。

八、病例确诊

CHIKV核酸阳性或培养分离到 CHIKV或CHIKV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

九、治疗方法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降温、止痛、预防并发症。

十、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应予以防蚊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施。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来源:巾帼谷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