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智引领融合,创新激活文明。9月24日,“丝路菁华交流互鉴:数智化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等国内外知名文博机构负责人与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化转型赋能博物
数智引领融合,创新激活文明。9月24日,“丝路菁华交流互鉴:数智化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等国内外知名文博机构负责人与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化转型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让高冷的文物“活”起来
此次研讨会以“科技赋能文博”为核心导向,精准聚焦文化价值传播、智慧服务提升与传统文化活化三大议题,旨在以数智技术为笔,为博物馆事业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甘肃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5G技术与AI工具、短视频平台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交互体验,为博物馆服务升级提供了技术基石,他强调从通信技术小视角便可窥见博物馆发展前景,向公众提供更丰富、多元、具有体验感的文化服务,已成为行业必须作答的时代命题。
甘肃省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积淀深厚,形成了从“起步探索”到“全域提升”的完整发展脉络。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创性地提出“数字敦煌”构想,为全省文物数字化工作拉开序幕。历经数十年深耕,甘肃已构建起“省级馆引领、基层馆补充,保护展示驱动、公众需求拉动、多方协作联动”的博物馆智慧化体系。近年来,全省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30余家博物馆近万件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推动线上虚拟展厅矩阵、智慧导览平台向基层博物馆延伸覆盖,成功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域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通过“线下展览+云讲解+专家讲文物”的融合模式,甘肃每年举办各类展览400余个、文化活动2.5万余场次,让文物资源释放出更大文化效能。
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甘肃省博物馆的实践堪称行业标杆。自2014年获批试点以来,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落地实施13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成功建成“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初步实现智慧化管理、数字化展示、多元化体验、全方位服务的融合发展,为全省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甘肃省博物馆负责人表示,“AI+文博”“AI+文旅”理念的持续深化,正以空前深度重塑博物馆发展逻辑,新技术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拓展,更能通过数据驱动与跨界融合,构建“保存过去、参与未来、多元发展、合作共赢”的博物馆新生态,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
专家学者共探数智化发展创新路径
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数智化实践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从多元视角破解行业痛点,探索本土路径,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莅坤,以“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项目与“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为案例,提出文物阐释需从传统“解释中心主义”转向“观看—感知—理解—吸收”的阶梯式认知模式,为破解行业“重采集轻利用”“重技术轻内容”的痛点提供了实践方案。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杨晓飞围绕“物—人—数据”三维体系,系统阐述数字留存、智能管理、新型展示等科技应用成果,强调数字文博需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多学科与AI、元宇宙等技术协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刘竹沛以“数字孪生”技术在故宫的应用为例,深入解析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机遇与挑战,展现了顶尖文博机构的前沿探索。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魔墙”互动系统创作者贝思文,以文化使者与创新者的双重身份,分享了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在博物馆、科技馆等领域完成500余个项目的经验。他提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三大趋势——超优化空间叙事、过山车式教学法、终极社交(约会)场所,并结合“魔墙”互动大屏等案例,为国内博物馆提供了国际视野下的创新思路。
首都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孙芮英聚焦AI智慧导览技术,结合首博实践案例,详解该技术如何依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破解传统服务“同质化、单向化、表层化”困境,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范式跃迁,推动公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紧扣本土需求,深入剖析“5G+AR/VR”技术在文物场景重现、交互手段创新、时空界限突破等方面的应用路径,并从“用户获取程度、知识获取速度、文化认同改善”三个维度构建效果评价体系,为博物馆展陈新模式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数智化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明确了科技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随着数智技术与文博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焕发新生,为公众带来更丰富、多元、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播中薪火相传。(文/甘肃省博物馆陈愫閒)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