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推文化“新三样”出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00 1

摘要:75年前,劳动人民文化宫见证了北京市文联的诞生。 75年后,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一场以“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为主题的专业沙龙重回故地,6位中外嘉宾和近百位现场观众在交流对话中,深情回望大众文艺75年发展与变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新景观

本报讯(记者路艳霞)75年前,劳动人民文化宫见证了北京市文联的诞生。 75年后,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一场以“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为主题的专业沙龙重回故地,6位中外嘉宾和近百位现场观众在交流对话中,深情回望大众文艺75年发展与变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新景观徐徐铺展。

数字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传播方式以及大众参与呈现出哪些新特征?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贺桂梅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艺研究,她认为,七十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体现为形式媒介与内在精神的辩证统一。其“变”在于阶段性演进:从人民文艺、大众文化到新时代的融合,推动格局从文学中心转向全媒介多元互动;而其“不变”的连续性,则深植于对人民性的追求。正是这条主线,使文艺在现象级作品层出的今天,依然保持着与大众社会的深刻连接,并同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法国元气阅读网站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斯搭建了中国网文出海的桥梁。他表示,如今,中国故事借助网络以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通过平台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读者或可转变为作者,大众参与门槛降低。这既是机遇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比如内容的快餐化或被算法裹挟。因此,需要保持社群热度与自发性,让年轻作者不断被看见,向读者推荐生动、有特色的内容。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创作的多部都市生活小说备受网民欢迎。他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产生人与AI共创的模式,但是AI写作的机器味儿非常明显,不能代替作家创作。读者更需要鲜活生动、接地气、有人味儿的小说,只有融入作家独特浓烈个人风格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

当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新技术如何助力中华文化传播?贺桂梅提出,大众文艺的每一种媒介都各有特色,在“出海”传播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媒介的特点,期待不同国家的人民可以借助国际化的平台互动交流,打破国别限制,共同思考人类今天面对的问题。查尔斯·德威斯表示,国外读者不在意作品来自哪个国家,他们更在意作品本身的创意、力量和质感。法国读者多数是通过搜索工具被中国网文自然吸引而来的,他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作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