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诈骗帮凶!能赚钱也能骗钱,3人靠换脸卖黑卡,老百姓被坑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5:40 1

摘要:AI和戒色凑在一起能搞出啥名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真有人靠这组合赚得盆满钵满。19岁的Alex两年前还在为学费愁得睡不着觉,现在已经靠AI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了,这逆袭速度简直像开了挂。

AI和戒色凑在一起能搞出啥名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真有人靠这组合赚得盆满钵满。19岁的Alex两年前还在为学费愁得睡不着觉,现在已经靠AI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了,这逆袭速度简直像开了挂。

他和弟弟花了整整10年时间,打磨出一款叫Quittert的戒色工具,灵感是从国外的NoFap戒色社区来的。要知道这类需求背后藏着庞大的人群,光国内百度戒色吧就有640万个想要戒断欲望的用户,只是很多人都卡在了“靠意志力硬扛”的死胡同里,过程痛苦还特别容易失败。

Alex的聪明之处就在这儿,他没让用户硬熬,而是用AI设计了三大核心功能。先是个性化打卡计划,能精准评估每个人的成瘾强度,再量身定制挑战任务,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然后是全球社群机制,让有同样困扰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打气,戒瘾变成了像玩游戏一样的通关过程,成就感拉满。

最关键的是智能守护,一旦监测到高风险行为,系统会自动提醒甚至干预,相当于多了个24小时在线的“戒瘾保镖”。靠着社群自发传播和健身网红推广,这工具直接爆火,年营收预计能到300万美元。

其实Alex这事儿不是个例,现在AI搞钱的路子真不少。有人用ChatGPT写恋爱脚本,有人靠AI做颜值评分APP,还有人开发了手机自动批改作业的产品,全都赚上钱了。这些生意的共同点特明显,都是盯着别人没太在意的小痛点,最后做成了大生意。

不过国内外用AI赚钱的画风差别挺大。老外大多在应用端下功夫,实打实解决问题;国内不少人却把AI当成了卖课的噱头。就说年初DeepSeek爆火那阵,服务器都卡得连不上了,可教人用DeepSeek搞钱的课程和书籍已经满天飞。买课的人到底赚没赚到钱不好说,但卖课的肯定先赚麻了。

除了卖课,还有些人在打歪主意。之前有招聘平台招资深编辑,收到的投稿好多都长得一模一样,话术、报价分毫不差,打开作品一看,满是AI生成的“机油味”,明摆着是想用AI当枪手赚钱。

更绝的是有广告公司找上门,说要定向在一些网站铺大量文案,就等着AI抓取学习,这样别人用AI提问时,他们的产品就能自动出现在回答里,这投机取巧的心思真是用到家了。

说真的,AI这东西真是把双刃剑,用对了是法宝,用错了就是收割韭菜的镰刀。所以普通人碰到要付费的AI项目,真得多留个心眼,别脑子一热就交了智商税。

好在现在AI热潮里,普通人能碰的小钱机会也变多了,比如最近超火的AI切切乐赛道,严格说就是AI解压视频。不管是切“星球”的画面,还是切玻璃的镜头,点赞量都高得吓人,单条视频几十万点赞的比比皆是,有的博主几条作品就涨了十几万粉丝。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特好理解。这类视频没有旁白也没有音乐,就只有切割的碰撞声,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而且切完之后的视角特别新奇,比如玻璃草莓切开后可能是果冻流心,有种开盲盒的期待感。最关键的是切片瞬间的爽感,能精准戳中现代人的解压需求,毕竟谁不想在高压生活里找个出口呢。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类视频制作起来超简单。有AI网站直接给了现成模板,操作傻瓜到离谱:把想切的物品图片传上去,点一下一键生成,一段爆款视频就做好了。全程不用学剪辑,不用开会员,用平台赠送的免费次数和时间就够了。

和切切乐类似的还有复活老照片的视频,操作逻辑差不多,上传照片点一下生成就行。别看制作简单,杠杆率却特别大。一旦靠这类视频攒下粉丝,后期接广告、带货都能变现。现在已经有创作者收到广告主邀约,把视频里的主角换成了自家产品,这就是AI给普通人的创业机会。

但机会旁边往往藏着陷阱,AI带来的麻烦可比想象中多。现在以假乱真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稍微不留神就可能被骗。只要输一段文字,AI就能生成超真实的照片,连“手抖拍模糊”的细节都能做出来,甚至能让“照片里的人”比任何手势、穿任何衣服。

之前就有网恋被骗的例子,有人让对方对着镜子比个“3”,对方还真发来了符合要求的照片,后来才发现,不过是把AI生成图右下角的角标删掉了而已。可能有人会说,打个语音、开个视频不就露馅了?太天真了,视频换脸虽然还不成熟,但AI换声已经炉火纯青,选个声音模板,输入文字就能生成想要的声音,简直真假难辨。

更可怕的是,AI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犯罪链条。最高检公布的案例里,有00后自学技术,合成动态人脸视频,直接骗过了电信运营商的核验系统。他们的操作流程很固定:从信息黑市买他人照片,用AI做成动态视频,其中包括眨眼、张嘴、扭头等动作。

然后他们再用这些视频非法激活电话卡,每张卡以450到550元的价格转卖。有个3人团伙一年就卖了368张卡,导致的损失超过600万元,其中23张卡还关联了35起诈骗案,这破坏力太惊人了。

所以说AI时代,咱们脑子里真得多根弦。不是说不能碰AI项目,而是要分清是馅饼还是镰刀。碰到付费项目别着急掏钱,先琢磨琢磨它到底解决了啥问题。防骗也有技巧,最高检给过几个实用方法:让对方做转头、遮脸这类动态动作,AI很容易露破绽。

听声音时留意有没有机械感,呼吸停顿会不会异常;最稳妥的还是多渠道核实,比如打个熟悉的电话,问点只有彼此知道的私密问题。现在AI热潮虽然又起来了,但真正能破圈的应用还没出现。

不过普通人靠AI赚点小钱的机会确实不少,关键是得找对方向。但比赚钱更重要的,是看清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只有不断接触前沿的东西,才不会被时代悄悄甩在身后,连句再见都听不到。

来源:苏荨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