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男子发烧40多℃,四五天也不退!竟是得了“鹦鹉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5:41 1

摘要:寒冬时节,黑龙江的天空总是显得更加沉静。可就在这个季节,48岁的老李却经历了一场异常的“高烧风暴”。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持续高烧不退、伴随咳嗽和极度乏力,跑遍医院依然“查不出病根”?这并非普通感冒,也非甲流、乙流。令人意外的是,老李的诊断结果竟是“鹦鹉热”

寒冬时节,黑龙江的天空总是显得更加沉静。可就在这个季节,48岁的老李却经历了一场异常的“高烧风暴”。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持续高烧不退、伴随咳嗽和极度乏力,跑遍医院依然“查不出病根”?这并非普通感冒,也非甲流、乙流。令人意外的是,老李的诊断结果竟是“鹦鹉热”——一种鲜有人知的、但在医学上已明确的鸟源性呼吸道传染病

老李的经历,给许多“爱鸽之人”敲响了警钟。谁会想到,家里十几只平时亲昵相伴的信鸽,竟成了“隐形传染源”?而高烧不退、肺部感染、甚至短暂昏迷,仅仅因为打扫鸽舍时忽略了一套简单的防护措施。这种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流感的“鹦鹉热”,正是许多人未曾注意的健康隐患。那么,鹦鹉热究竟是什么病?平时如何防护?尤其是爱养鸟、接触禽类的朋友,一定要认清这些细节,早做防备。

发烧不退不一定就是流感,有时候真正的“元凶”恰恰被你忽视。鹦鹉热到底可怕在哪里?又该如何自查与防护?接下来,带你用科学视角看明白。

近年来,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高发,发热咳嗽的病人并不少见。但当体温持续在40℃以上,并超过4-5天不退,且常规抗病毒治疗无效时,就要警觉是否感染了“非寻常呼吸道病原体”。老李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在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主治医师于志勇团队接诊了老李的病例

通过影像检查,医生发现老李右肺有实变、蜂窝状改变,这与普通肺炎、流感有所区别。进一步气管镜检查后,通过NGS(高通量基因测序)筛查到“鹦鹉热衣原体”。这也是该院三年以来的第三例“鹦鹉热”病例,相对罕见但不能忽视。

鹦鹉热,学名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主要通过类似鸽子、鹦鹉、鸡鸭等禽鸟的排泄物、羽毛等排出。“人常因处理鸟类的羽毛、粪便等产生气溶胶,在吸入后引发感染”,医生刘恕钰这样解释。尤其是家中饲养禽类、信鸽的中老年人,假如免疫力较低,被感染的风险将明显加高

身边的“感冒”,其实可能藏着更危险的健康隐患。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重症者可能发展为肺炎,甚至多器官损伤。类似案例在近年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偶有报道,但被基层医疗单位误诊的概率高达60%以上

鹦鹉热的信号与危害,症状易混流感,这3大细节尤其要警惕

你知道吗?鹦鹉热的早期症状与流感极为相似,包括突然高热、喘息、咳嗽、头痛和全身乏力。正因如此,许多人在病情初期并未重视。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鹦鹉热真实发病率约为0.5/10万,但由于易与流感、支原体肺炎混淆,实际漏诊率远高于此

老李此次发作,最突出的问题有三点:

高热不退(40.5℃,持续4-5天)

常规感冒高热多在3天内缓解,而鹦鹉热高热持续性强,普通抗病毒药物无明确效果。

右肺实变和蜂窝影

CT影像下的“渗出性病灶”,与新冠后遗肺炎影像相似,且部分患者伴有胸痛、呼吸困难。

昏迷或神经系统受累

个别重症患者在高热时出现短暂神志障碍,表明病情进展较快。

权威指南显示,中老年人、长期接触禽鸟者,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是鹦鹉热主要高危人群。一旦持续高热,伴有呼吸急促、明显胸痛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前往有诊断能力的正规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近期禽鸟接触史,有助于早期识别病因。

科学防护,减少鹦鹉热风险——你只需做到这4点

鹦鹉热虽不是常见传染病,却因传播隐蔽易被忽视,甚至导致家庭聚集性感染。权威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个人主动防护意识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下面这4点建议务必记牢:

家养鸟禽一定要戴口罩、手套清扫

鸟的羽毛和粪便含病原体,通过吸入气溶胶感染的概率高达80%以上,个人防护能极大降低风险。

家禽小屋保持通风干燥

潮湿环境容易滋生和存留病原体,定期消毒、及时清理鸟舍,有效减少病毒浓度。

一旦生病,停止直接接触禽类,及时就诊

有流感样症状且近期有鸟类/禽类暴露史,应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及早进行气管镜、NGS等确诊检测。

科学用药,勿擅自服用抗生素

医学指南推荐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联合治疗,未经医生指导,盲目服药和拖延极易耽误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情痊愈,也有再次感染鹦鹉热的可能。所以,平时每一次与鸟类亲密接触,都应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尤其是免疫力弱、中老年养鸟爱好者,更要时刻警惕

老李的经历告诉我们,高烧不退并非小事,尤其是有养鸟、鸽子的家庭,更要注意日常防护。鹦鹉热虽然罕见,但在高发季节和特殊人群中并不罕有。如果你也有饲养禽鸟的习惯,请立刻检查一下自己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只需举手之劳——戴口罩、勤通风、规范消毒——就能避开许多不必要的疾病威胁。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了持续高烧、呼吸异常、身体乏力,切莫轻信“自愈”,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完善检查,及早辨明病因很关键。

请记住:个体健康差异较大,具体疗效与结局需以专科医生诊治为准。本文主要为科普参考,若遇疑似症状,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听从专业医生的个性化治疗建议,谨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流感与新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疗指南》

《鹦鹉热临床诊疗及防控规范》

《禽类相关人畜共患病防治指南》

《新发传染病诊治规范》

《急性发热性疾病综合防控手册》

《WHO鹦鹉热防控技术报告》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