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遇台风海水倒灌,居民冒雨上街抓鱼迎“丰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4:23 1

摘要:九月二十四日清晨,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在5时30分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警告。随着台风在澳门100公里内掠过,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低洼地区海水急速上升,内陆地区遭遇严重海水倒灌。

马路变成河流,鱼群在街头游弋,澳门居民在台风中挥网捕鱼,这场天灾竟成了意想不到的“丰收”时刻。

九月二十四日清晨,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在5时30分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警告。随着台风在澳门100公里内掠过,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低洼地区海水急速上升,内陆地区遭遇严重海水倒灌。

内港码头、河边新街、沙梨头街市等地很快陷入一片汪洋,部分街道水深及膝。气象局提前预警,预计中午前后最高水浸高度将达1.5至2.5米。然而与往常台风天严防死守的景象不同,这次海水退去后,澳门街头出现了居民纷纷上街抓鱼的罕见场面。

---

01 台风“桦加沙”威力惊人,澳门高挂十号风球

超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持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稳定逼近珠江口一带。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于24日凌晨4点率先发出九号风球,随后在清晨5时30分改发十号风球。

气象部门严肃警告,受“桦加沙”核心环流影响,澳门将遭遇持续狂风暴雨及雷暴,未来几小时风力将显著增强。澳门风力有机会达12级飓风或以上,且最大风力持续时间较长。

“澳门已经停课,此刻外面正风雨大作,在楼道里可以明显感觉到楼在晃动。”一位在澳门上学的刘同学描述当时的紧张氛围。作为广东人的她相对淡定,但也注意到“有一些从内陆或北方来的新同学,会有些惊慌,担心窗户会不会被吹裂、吹飞。”

台风带来的不仅是狂风暴雨,更危险的是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的叠加效应。9月23日正值农历八月廿八,珠江口恰逢天文大潮期,潮位较平日高出1.5米以上。当这一自然现象与台风引发的风暴潮结合,形成了“拔河”效应,导致海水水位异常升高。

02 海水倒灌淹没街道,低洼地区沦陷

随着台风逼近,澳门低洼地区开始出现严重海水倒灌。内港一带水浸高度超过1.5米,路环圣方济各堂站录得约1米水浸。城市道路系统不堪一击,码头、街市等区域相继被淹。

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对低洼地区实施暂停供电,以保障居民安全和保护供电设施。公司承诺将在水浸过后尽快恢复电力供应。

面对台风威胁,澳门居民已积累丰富经验。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天10时,避险中心累计使用人数达640人。大多数居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储存食物和饮用水,紧闭门窗等待台风过境。

“从昨天晚上八九点开始,外面就没什么人。今天早上外面有少量车辆,大多数人都在室内。”刘同学描述台风来袭前的澳门街头景象。这种提前防范的意识,帮助澳门居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台风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03 风雨稍缓,居民意外上街抓鱼

下午1时左右,随着台风眼掠过澳门,风雨暂时减弱。令人意外的是,澳门居民没有安心呆在家中,而是纷纷走上街头,开始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捕鱼行动”。

在提督马路及船澳街一带,居民们趁着水退时机,携带水桶、渔网等工具涌上街头抓鱼。网络上传的视频片段显示,大批街坊在街上开心捉鱼,有人甚至徒手抓住大鱼,引起周围人群阵阵欢呼。

“不过现在海水慢慢都退掉了,大家已经开始上街抓鱼了。”一则网络视频的描述这样写道。这一罕见的场面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成为台风天的一抹亮色。

妈阁一带居民收获尤为丰硕,有人成功在十号风球下“加餐”。鱼群可能是随着海水倒灌被冲上马路,当水位逐渐下降时,这些“不速之客”便留在了城市的街道上,成了居民的意外之喜。

04 官方紧急提醒,安全隐忧不容忽视

澳门民防行动中心迅速注意到居民上街抓鱼的现象,立即发出安全警告。官方强调,目前天气情况仍不稳定,且路面存在安全隐忧,呼吁市民及旅客应尽量留在家中。

台风天外出捕鱼看似有趣,实则隐藏多重风险。国家海洋预报台专家提醒,当海水倒灌引发城市内涝时,市民要特别警惕:“外出时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物体接触,同时要留意周围是否有裸露电线,避免因漏电发生触电危险。”

此外,积水路段可能存在深坑或井盖被冲走的危险。专家建议,如果一定要涉水,可用树枝或结实的长柄雨伞作为探路工具,一旦发现前面有深坑要及时绕开。

对于沿海城市居民,台风期间最明智的选择仍是留在安全的室内,等待官方宣布危险解除。澳门气象部门也提醒,稍后澳门会转吹东南风,原本不当风的位置可能会变为当风,市民应远离当风位置的门窗。

05 台风“桦加沙”影响范围广泛,粤港澳共同应对

“桦加沙”的影响远不止于澳门。这位“不速之客”的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覆盖云系面积相当于整个广东省。香港同样遭受严重冲击,杏花邨社区发生海水倒灌现象,海水从下水道口喷涌而出,形成高达2至3米的“喷泉”。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黄伟强分析指出,此次台风引发的增水已接近百年一遇水平。而沿海防洪设施的设计标准往往仅为50年一遇,难以应对如此极端的天气事件。

粤港澳三地协同应对台风威胁。香港天文台发布“八号风球”,广东多地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暂停出境通关服务,大桥主桥同步封闭。

对比2018年台风“山竹”和此次“桦加沙”,澳门居民似乎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从防灾避灾到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利用特殊情境获取生活资源,体现了沿海城市居民与自然灾害共存的独特智慧。

06 构建韧性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成当务之急

台风“桦加沙”再次为沿海城市敲响警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越发频繁,构建韧性城市成为当务之急。

香港已经采取行动。特区政府拨款10亿港元升级老旧排水系统,修订《建筑物条例》要求新建住宅预留防风廊道。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启德发展区新建的智慧防洪系统可自动调节闸门开度,将内涝风险降低60%。赤柱半岛种植红树林,其根系固沙能力是传统混凝土护岸的3倍。这些自然与科技结合的解决方案,为沿海城市提供了新思路。

香港环境局局长谢展寰强调,安全源于科技、工程与人文的融合。社区应急演练应常态化,例如模拟断电、断水场景下的生存技能培训。同时,粤港澳三地需建立联合预警机制,共享气象数据、救援资源。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每次台风都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实战演练。从备足生活物资,到及时关注预警信息,再到台风过后的安全防范,这些经验对提高社区整体韧性至关重要。

---

傍晚时分,随着台风“桦加沙”逐渐远离澳门,街头的积水已基本退去。在筷子基居住的秦同学和高同学告诉记者:“上午附近街道被水浸,但是不深,下午两点半左右水就退了。现在,街道上已经有车辆行驶。”

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随后降级风球警告,城市开始恢复常态。居民们收获的鲜鱼已成为当日晚餐的食材,而手机里抓鱼的视频则在社交媒体上继续传播。

台风过境,澳门人用乐观与智慧化解天灾不便,在十号风球下书写了一段独特的生活记忆。

来源:幸福果果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