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悠悠历史长河中,汉朝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辉煌灿烂的成就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西汉有 “文景之治”,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先声;而东汉,则有那熠熠生辉的 “明章之治” ,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巅峰。
在华夏悠悠历史长河中,汉朝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辉煌灿烂的成就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西汉有 “文景之治”,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先声;而东汉,则有那熠熠生辉的 “明章之治” ,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巅峰。
“明章之治”,指的是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的这段黄金岁月。彼时,东汉承继了光武帝刘秀的中兴大业,延续并推行着宽松治国、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呈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盛世图景。汉明帝刘庄聪慧过人,自幼对儒家经典《春秋》《尚书》等熟读精通,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与才学。光武帝刘秀对他宠爱有加,最终将其立为皇太子。57 年,光武帝驾崩,刘庄登基称帝,改年号为 “永平”。在位期间,他秉持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大力鼓励农桑,积极兴修水利,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永平十八年(75 年),汉明帝离世,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刘炟为人仁厚宽容,对儒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年轻时便深受汉明帝的器重。他即位后,更是将 “王者八政,以食为本” 的理念贯彻到底,亲自参与农耕,以身作则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他积极推行平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力鼓励垦荒,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在他的治理下,东汉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在光武帝和汉明帝盛世的坚实基础上,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东汉王朝的发展至此达到了最为鼎盛的阶段 。
汉章帝刘炟,这位在东汉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出生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 ,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母亲是贾贵人。自幼,刘炟便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慧与宽容,对儒家学术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沉浸在儒家经典的世界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熟读于心,并且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微言大义。这种对儒术的热爱,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决策 。
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年仅三岁的刘炟因其出众的资质被立为皇太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得到了父亲汉明帝刘庄的悉心教导与重点培养。汉明帝本身就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推崇,他十分器重刘炟,不仅为他安排了当时最顶尖的儒家学者作为老师,还时常与他探讨儒家经典中的治国之道。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刘炟对儒术的理解和感悟日益加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永平十八年(公元 75 年),汉明帝驾崩,十九岁的刘炟登上了皇位,成为东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即位之初,刘炟便将儒家的 “仁政” 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之中。他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百姓的徭役和赋税负担,鼓励农桑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等,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他还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广纳谏言,力求做到政治清明,让百姓能够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中生活。
在刘炟的心中,儒家学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他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儒家思想,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儒家学说,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他不仅设立了太学,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还经常亲自参与儒家学术的讨论和研究,与学者们交流心得,展现出了对儒术的极高热情和深厚造诣。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儒家学说在东汉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了国家的主导思想 。
在汉章帝对儒术的大力推崇与积极推动下,一场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盛会 —— 白虎观会议,在历史的舞台上隆重登场 。
西汉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天灾频发,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统治者为了维系统治,开始借助谶纬迷信思想,企图借助 “天命”“神的启示” 来稳固自己的政权。而一些政治野心家,如王莽,更是利用谶语篡夺政权。刘秀建立东汉后,同样利用图谶夺取政权,并于公元 25 年 “宣布谶记于天下”,正式确立了图谶在官方统治思想中的地位 。从东汉王朝建立到汉明帝时期,阶级斗争暂时缓和,统治者趁机将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进一步结合,试图构建一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他们一方面要求神学经学化,以提高神学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要求经学神学化,使经学更好地为政治服务。
与此同时,儒家学说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以来,到汉章帝即位时已有二百年,经学得到了充分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异常现象。比如繁琐注经现象严重,经书的注释代代相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出现了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的情况,导致读经者终生难以精通一部经书。人们研究经书时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读,陷入烦言碎辞之中,“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妨碍了经学发挥统治思想的作用。而且,由于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存在诸多争议。尽管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进行统一,但王莽新朝的战乱使得各家的分歧再次抬头。加之汉光武帝将谶纬正式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之一,各家儒学学派对谶纬的态度不一,这也迫切需要中央政府出面将儒学和谶纬学结合起来,创建统一的思想标准,以巩固统治地位 。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校书郎杨终上奏,建议仿照西汉石渠阁会议,召集各地名儒于洛阳白虎观,公开讨论儒学经典五经。汉章帝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亲自主持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学术会议 。
会议的参与者可谓是当时学术界的顶尖精英,包括丁鸿、桓郁、班固、贾逵、魏应、李育等数十位著名的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 。会议的形式别具一格,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提问,诸儒依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分别回答,侍中淳于恭负责将众人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并上奏,最后由汉章帝亲自裁决 。会议讨论的内容围绕着 “五经” 的异同展开,涵盖了儒家经典中的各种问题,从字词的解释、章句的理解,到义理的阐释、思想的发挥,无所不包。与会的儒者们各抒己见,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与交流 。这场思想的盛宴持续了数月之久,会议提问与发言的原始记录由淳于恭整理为《白虎议奏》,而最终的结论则由班固精心整理成《白虎通义》 。
《白虎通义》,这部诞生于白虎观会议的思想巨著,犹如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库,汇聚了当时众多儒者的思想精华 。它共汇集了 43 条名词解释 ,内容丰富繁杂,涵盖了社会、礼仪、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全面阐述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百科全书。
在宇宙观方面,《白虎通义》继承并发展了董仲舒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将自然秩序与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相连,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它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情感的最高主宰,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受天的支配和影响,“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 天子作为天的儿子,拥有统治天下的神圣权力,其行为必须顺应天意,否则将受到天的惩罚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天子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
在政治理念上,《白虎通义》极力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尊君抑臣,将君主置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 。它提出 “三纲五常” 的政治伦理观念,“三纲” 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为 “仁、义、礼、智、信” 。“三纲” 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五常” 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 。这些观念被视为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白虎通义》还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法律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为汉代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方法 。
在社会伦理方面,《白虎通义》高度重视孝道与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是天经地义的义务 。“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 。” 一个人只有在家中做到孝顺父母,才能在社会上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它还对婚姻、宗族等社会关系进行了规范和界定,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以及宗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和传承作用 。在《白虎通义》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
此外,《白虎通义》还对许多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如社稷、京师、三军、封禅、圣人、姓名等 。它通过对这些现象和事物的阐释,进一步宣扬了儒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解释 “社稷” 时,它说:“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 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和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和土地的保护 。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白虎通义》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整合和统一,更在于它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虎通义》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它的思想精髓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白虎通义》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在政治领域,《白虎通义》所确立的君权神授理论,成为了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它将君主的权力与天命紧密相连,使君主的统治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纷纷借鉴这一理论,强调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思想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重视儒家思想,他将君权神授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统治理念中,强调自己是上天派来治理天下的天子,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 。
在思想文化方面,《白虎通义》对经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它将当时纷繁复杂的经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为后世经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它也促进了经学的传播和普及,使得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经学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在研究经学的过程中,都会参考《白虎通义》的观点和论述,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例如,宋代的朱熹,他在研究经学的过程中,就深受《白虎通义》的影响,他的许多思想观点都与《白虎通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
《白虎通义》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等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观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基本规范,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家庭中,人们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之间的和睦;在社会上,人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和互助 。这些道德观念的传承,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即使在现代社会,“三纲五常” 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践行 。
此外,《白虎通义》还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法律、礼仪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 ;在法律方面,它的一些思想观念被融入到法律制度中,成为了法律制定的重要依据 ;在礼仪方面,它对各种礼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为社会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可以说,《白虎通义》的影响无处不在,它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
然而,盛极必衰,这似乎是历史发展难以抗拒的规律。汉章帝后期,虽然国家表面上依旧繁荣昌盛,但内部却逐渐滋生出一些隐患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外戚势力的崛起 。汉章帝一改光武帝和明帝严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参预朝政的政策,对皇后窦氏一族极为宠爱和重用 。窦皇后的兄弟窦宪、窦笃等人,纷纷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掌握了大量的权力 。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兼并土地,搜刮民脂民膏,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窦宪甚至公然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惧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汉章帝得知此事后,虽然对窦宪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但最终还是没有对他进行实质性的惩处,这无疑助长了窦氏外戚的嚣张气焰 。
随着外戚势力的不断膨胀,东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不稳定 。汉章帝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即位 。由于皇帝年幼,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 。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管机密,出宣诰命,掌握了朝廷的核心权力 。他的兄弟窦笃、窦景、窦瑰等人,也都身居高位,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窦氏家族的爪牙遍布朝廷内外,他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 。
面对窦氏外戚的专权,汉和帝深感不满和无奈 。在与大臣们商议无果后,他决定依靠身边的宦官郑众等人,发动政变,一举铲除窦氏势力 。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 ,汉和帝与郑众等人精心策划,成功地将窦宪等人的兵权解除,并将他们全部诛杀 。这场政变虽然成功地夺回了皇权,但也使得宦官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此,东汉王朝陷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之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
明章之治虽然最终落下了帷幕,但其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留下的宝贵遗产,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白虎通义》作为明章之治时期的重要思想成果,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它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都会为那个时代的繁荣昌盛和文化辉煌而感到自豪 ,也会为其兴衰荣辱而感慨万千 。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英明的领导、正确的政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