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山北麓,沽水之源。夏末秋初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从书香浓郁的展览活动到秩序井然的零工市场,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到润物无声的文明培育,这座塞北小城正以扎实的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展现着“文明中国”的基层实践。
燕山北麓,沽水之源。夏末秋初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从书香浓郁的展览活动到秩序井然的零工市场,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到润物无声的文明培育,这座塞北小城正以扎实的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展现着“文明中国”的基层实践。
深挖本土资源 让成长浸润“沽源印记”
让文明之风蔚然成风,文明理念植根于人们心中,核心在于“接地气、有温度”,为此,沽源县以青少年成长为重点,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特色产业资源,打造“沉浸式”培育场景,让文明素养在体验中自然生长。
西新社区“红领巾实践营”的公益托管班,就将课堂搬进了沽源的“文化宝库”。在沽源县博物馆,35名学生跟随志愿者的脚步,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快看,这个陶罐的花纹和课本里的一模一样!”在历史文物展览区,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展品交流。从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沽源的历史长卷在孩子们面前徐徐展开。二楼的元代展区更是让大家挪不开脚步,按比例复原的察罕脑儿行宫模型前,孩子们踮着脚数着亭台楼阁,在志愿者讲解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沽源县藜麦馆内,孩子们参观陈列展品
而在“中国藜麦第一县”的特色地标 —— 藜麦馆,另一种惊喜正在上演:饱满的藜麦穗子如彩色铃铛般悬挂,红似玛瑙、黄如琥珀,展板上详细记录着藜麦从高原引种到规模化种植的艰辛历程,讲解员还带着孩子们触摸藜麦种子、通过放大镜观察细节,观看藜麦清洗、加工、制成美食的全过程。“原来我们吃的藜麦饼干,要经过这么多步骤!”学生们的感慨,正是劳动精神与珍惜粮食理念的生动传递。
这些融合历史文化与特色产业的研学活动,并非偶然之举,而是沽源县文明培育的“经验缩影”:坚持“本土资源为根”,将博物馆承载的旧石器时代至民国的历史脉络、藜麦馆代表的特色农业成果,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教育素材,让青少年在了解家乡中厚植乡土情怀;注重“沉浸式体验”,通过触摸文物、观察作物、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历史知识与劳动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强化“家校社协同”,多方联动形成培育合力,不仅丰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更让“热爱家乡、尊重历史、珍惜劳动”的文明理念,深深烙印在成长轨迹中。
打造特色品牌 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以双争活动为牵引,沽源县不仅开展了“书香节”、“村规民约讲述大赛”等多元化文明实践活动,更培育出“金莲花开”这一深入人心的金字招牌,让文明实践成为连接文化、产业与民生的纽带和推动沽源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沽源县第二届好声音歌手大赛青年组决赛现场
“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敢想过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唱歌!”在“金莲花开”歌手大赛的后台,村民温金花握着话筒反复练习,眼角难掩激动。此次大赛吸引了100多位选手参赛,其中既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有像温金花这样年过五旬的“草根歌手”。当她得知歌手大赛招募信息后,在子女的鼓励下报了名。“站上舞台的那一刻,灯光照着我,台下全是鼓掌的乡亲,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与此同时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满是温情与感动。当70多岁的金婚夫妻代表郝云与赵秀英穿着整洁的礼服,手牵手走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结婚那会儿,就领了个证,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郝云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没想到老了还能赶上这么好的集体婚礼,谢谢‘金莲花开’圆了我们的梦!”老两口还向现场的新人送上祝福:“好好过日子,互敬互爱,比啥都强!”
其实,水城广场上,不仅有歌手大赛,集体婚礼更有热闹非凡的文明集市和歌声悠扬的原创歌曲展演。在乾华广场内,还有“双争有我・画说河北”“金莲花开·文润沽源”书画展墨香四溢。这些“金莲花开”系列活动的成功践行,也蕴含着深刻的实践经验:
锚定地域符号,让品牌有“根”。沽源县深知,文明实践品牌要想“立得住”,必须扎根本土土壤。提及沽源,“八百里金莲川”的盛景是刻在百姓心中的集体记忆,金莲花坚韧、纯净、向上的精神,与文明实践的内涵高度契合。基于此,沽源县以金莲花为“精神锚点”,构建起涵盖文化艺术、文明倡导、体育赛事、基层服务的活动矩阵。每一项活动都带着“沽源印记”,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文明实践”。
聚焦群众需求,让服务有“温度”。“金莲花开”的核心始终是“群众”,活动设计围绕群众需求,活动效果由群众评判。无论是为选手提供舞台的歌手大赛,还是为市民提供能够品特色,享服务的便捷文明集市,亦或是圆了老人“婚礼梦”的集体婚礼,每一项活动都精准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与“心愿诉求”,让服务有温度,有情怀。
坚持多方协同,让活动有“力”。“金莲花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县委统筹、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在活动筹备与举办过程中,20余个支持单位各司其职:公安干警维护秩序,确保群众安全;消防员筑牢安全防线;团委组织志愿者提供服务引导……这种“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工作合力,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创新运作模式,让品牌有“生命力”。沽源县探索出“品牌化运作、项目化实施、常态化开展”的新模式。在“品牌化运作”层面,沽源县不仅将“金莲花开”确立为统一的文明实践核心标识,更通过具象化设计强化品牌认知——精心打造“金莲花开”专属品牌logo,同步推出品牌IP形象“沽小顾”,以活泼可爱的卡通造型传递亲和感,既呼应“沽源” 地名,又暗含“服务顾全群众”的理念,围绕“沽小顾”,衍生出系列表情包和水杯、雨伞等实用周边以及“沽小顾”主题红马甲,在不断增强品牌辨识度的同时积极扩大影响力,让“金莲花开”从抽象概念变为看得见、用得上、记得住的“身边品牌”;“项目化实施”将各类活动先整合后拆解,整合统筹各类活动资源,再将其拆解为各环节各步骤,确保活动规范实施,有序落实;“常态化开展”则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更以全年开展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品牌形象的持续推广。同时,沽源县还借助“初见会客厅”直播访谈等新媒体手段,扩大活动影响力,让“金莲花开”不仅能“落地”,还能“传声”,持续为品牌注入生命力。
聚焦民生痛点 让规范服务 “温暖人心”
文明创建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心工程”。沽源县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以规范化建设破解民生难题,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沽源县零工市场内,早点摊位的烟火气
“以前在马路边等活,现在有了这个零工市场,又干净又安全,摊位还能固定!”在沽源县规范化零工市场,务工者张师傅一边填写登记表,一边感慨道。作为华北重要蔬菜产区,沽源县每年需数万名务工者参与春播秋收,长期以来,三角营子马路劳务市场是零工主要集散地,人员密集、环境难管理等问题,不仅影响市容,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针对这一痛点,沽源县建成占地30亩的规范化零工市场,科学划分招工洽谈、人员休息、商品售卖等功能区,由沽源县启源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营,彻底改变“马路市场”的混乱局面。
在市场运营中,沽源县总结出清晰的实践路径: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驻务工者实名登记,商贩定点经营且接受食品安全检测,专业公司负责环境卫生,让市场运营有章可循;突出“公益属性”,对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免收费用,降低对接成本,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延伸“服务链条”,不仅提供线下“一站式”仲裁调解、法律咨询服务,还计划上线线上平台,实时推送用工信息与政策解读,让零工市场成为“务工者的港湾、用工单位的帮手”。投运首日,市场便吸引大量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昔日的“马路痛点”,如今变成了“民生亮点”。
从文明培育的“本土深耕”,到文明实践的“品牌赋能”,再到文明创建的“民生导向”,沽源县以扎实的本土探索,让文明成为县域发展的鲜明底色。未来,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花,将继续以更鲜活的姿态绽放,引领沽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