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续农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5:05 3

摘要:“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9月21日,秋雨绵绵,伴随着奋进的旋律,一首欢快的歌曲《军民大生产》从漯河市小商桥景区传出。原来,这是漯河市郾城区商东村文化合作社与小商桥景区携手,精心策划的《我们的70年代》特别节目,将丰收的喜悦与时代的记忆编织成动人的

■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9月21日,秋雨绵绵,伴随着奋进的旋律,一首欢快的歌曲《军民大生产》从漯河市小商桥景区传出。原来,这是漯河市郾城区商东村文化合作社与小商桥景区携手,精心策划的《我们的70年代》特别节目,将丰收的喜悦与时代的记忆编织成动人的画卷,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临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小商桥景区党组书记雷旭初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片充满奋斗激情的土地,每一寸田埂都镌刻着劳动者的足迹,每一季丰收都凝聚着汗水的芬芳。《我们的70年代》特别节目分为农具方阵展演、农业大生产、庆丰收、歌唱祖国等4个章节,让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那段与土地共生、与丰收同行的难忘岁月。

“看,他们来了!”随着主持人的邀约,40余位商东村村民身着20世纪70年代的特色服饰,组成一支“农具方阵”阔步走来。方阵中,镰刀、锄头闪闪发光,挑筐中的玉米秆散发着新粮的清香,满载庄稼的独轮车、架子车吱吱呀呀“唱出”丰收的赞歌,乡亲们踏着阅兵式的激昂旋律阔步前行,每一个姿态都在展现劳动人民的无限荣光。这不仅是农具的“集结亮相”,还是丰收记忆的鲜活重现。

在农业大生产及庆丰收环节,田野间常见的场景被搬到景区,乡亲们手持镰刀、锄头等农具,有条不紊地演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入仓的全过程:有人弯腰播种,有人引水灌溉,有人挥镰收割,有人拉着满载玉米秆、大豆秆、芝麻秆的架子车在景区穿梭……在这里,金黄与翠绿交织在一起,乡亲们的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让人深切感受到丰收时节的热闹与温馨。

商东村村委委员、商东村文化合作社社长王斐表示,村民们从8月21日就开始排练,大家都想把丰收的喜悦更好地展现出来。镰刀、锄头是景区珍藏的老物件,玉米秆、大豆秆是今年刚收获的新粮,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大家对土地的热爱。

“过去收秋全靠人工收割,要持续好多天;现在实行机械化收割,省时又省力。这场节目以独特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串联在一起,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雷旭初说,“丰收不仅是粮食满仓,还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土地的情怀都会在岁月的磨砺中闪光。”

王斐感慨道,这场节目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回望,还是时代变迁、农业发展的见证,目的是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们的辛劳,珍惜如今的丰收成果。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