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破9000亿次/日!北斗成全球最大规模民用卫星导航系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4:44 2

摘要:9月24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介绍:北斗卫星日定位量突破9000亿次,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民用定位系统应用。这一数据背后,是高德开放平台支撑的40万个App生态,以及覆盖智能出行、物流追踪、农业监测等领域的“北斗+”创新实践,标志着

9月24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介绍:北斗卫星日定位量突破9000亿次,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民用定位系统应用。这一数据背后,是高德开放平台支撑的40万个App生态,以及覆盖智能出行、物流追踪、农业监测等领域的“北斗+”创新实践,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技术正式进入“万亿级”应用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广泛,覆盖大众市场、特殊市场及行业市场。行业市场中,北斗技术深度应用于公路、铁路、民航、海事、气象监测等领域。例如,公路领域包括道路监控、测绘与林业、邮政与智能网联汽车;铁路领域涵盖授时应用和无人机服务;海事涉及海洋工程、医疗、物流、能源与水务等。大众市场面向普通消费者,应用于导航、位置服务、宠物管理、地理营销与广告、居家养老、运动健康等场景。特殊市场服务于政府及公共安全需求,如防灾减灾、消防、公安、司法等领域。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近年来持续增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其中,核心产值1699亿元,同比增长5.46%,关联产值4059亿元,同比增长7.39%。核心产值涵盖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及基础设施,关联产值则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衍生。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由多颗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构成,负责发送导航信号并接收地面注入信息。地面段包括主控站、监测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及测控系统和运控系统,承担卫星监控、轨道测定、时间同步和数据注入任务,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用户段涵盖车载导航仪、智能手机、无人机、船舶、飞机及可穿戴设备等终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三部分协同工作,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网络。

上游:包括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核心组件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决定系统性能基础。射频芯片由和芯星通、广州润芯、中科微等企业提供,基带芯片由华力创通、振芯科技研发,天线设计与制造是另一技术难点。

中游:涵盖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要求企业具备软硬件整合能力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开发能力。代表性企业如海格通信、华力创通,提供专业设备及行业应用方案。

下游:面向特殊市场、行业市场及大众市场的运营服务,需解决技术推广与服务质量问题。例如,智能手机厂商集成北斗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特殊场合则涉及指挥调度或安全监控。

2025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呈现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四大系统竞争格局。GPS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60%,北斗稳步提升至11%左右。北斗凭借三频发播、短报文通信及高轨道卫星抗遮挡优势,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GPS。GLONASS以抗干扰能力强著称,Galileo因高精度定位受认可,但商业化面临挑战。

(图片来源:行行查数据库)

北斗通过“第三世界包围第一世界”策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已有超过30个国家使用北斗系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成效显著。例如,巴基斯坦将北斗用于军事系统,突尼斯在无人驾驶领域应用北斗,海外基建项目广泛采用北斗设备。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北斗展现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趋势。“北斗+5G”结合高精度定位与5G高速率、低时延特性,推动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例如,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提升交通效率与安全性,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公共设施监控与环境监测。“北斗+物联网”模式潜力巨大,通过低成本、低功耗的全球连接能力,拓展农业精准化与物流高效追踪,优化生产与降低运输成本。

总体来看,2025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竞争呈多极化趋势,北斗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模式快速缩小与GPS差距,逐步确立重要地位。随着“北斗+”生态完善,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