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界认为这是一部“差作”,《路遥传》里说:中国两本最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本对路遥的作品只字未提,一本只分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只是一笔带过。
他嗜烟如命,表情冷峻,少言寡语。
他对亲人略显凉薄,在文艺界没什么朋友,看得上的作家没有几个。
他常常泪流满面,有时吸着烟,大滴的眼泪就滚落下来。
他的大名无人不知,他的作品享誉全国。
我们来聊聊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在文学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文学界认为这是一部“差作”,《路遥传》里说:中国两本最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本对路遥的作品只字未提,一本只分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只是一笔带过。
这与读者的口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说《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影响最为广泛文学作品,是并不为过的。
潘石屹说,自己读了七遍《平凡的世界》,每次遇到挫折都会读一遍。
倪萍说,看路遥的书,你觉得他不骗你。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翻开这本书,都会深受感动。
在另一面,是文学界的“冷漠”。
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依然有不少专业人士投来批评的声音。
在文学界看来,相比于《白鹿原》的文学性,《平凡的世界》得到的不是“还行”“尚可”,而是“差评”。
如此巨大的反差,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让很多读者对文学界存在一定质疑,一部读者都说好的作品,你们说不好,是因为你们写不出来,文人相轻罢了。
客观的来讲,《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存在很多问题。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真正喜爱文学,且对文学有一定认识的读者,都会认可文学界的观点。
于是,有作家说,以死拼得一部《平凡的世界》,不值得。
早年间,路遥就写出了《人生》,受到广泛好评,一举登上优秀作家的行列。
该书改编成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路遥因此名声大噪,红极一时。
但路遥不止于此,他的梦想是做中国的巴尔扎克,做时代的“记录员”。
为了创作《平凡的的世界》,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着笔前就做了三年之久的准备工作,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对报纸上的任何细节都不放过,以求内容的真实性。
路遥是有野心的,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他无比渴望创作出一部名垂青史的著作,为此耗尽生命也在所不惜。
任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时,他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寄给了《当代》杂志,并要求头条,全文,大字。
然而,他被退稿了。几经辗转,处处碰壁。
最终发表在广东的《花城》杂志。据说,杂志社为此开了个专家研讨会,得到的评价是“一般般”。
回到陕西后,路遥在他老师柳青的墓前嚎啕大哭。
好在路遥并没有放弃,正如书中的孙少平,孙少安一样,在艰难的环境中,他逆流而上。
百万字的篇幅,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下来,反复修改,增删五次,历经十载,路遥为此耗尽了全部的心血。
据说,因为长久沉浸在创作中,导致无法回到现实之中,就连过马路都要有人搀扶。
最终,《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人民广播电台有三亿人收听,改编的电视剧播出火热,他享受到了巨大名声。中国当代没有哪个作家享受过如此巨大的荣誉。
42岁时,路遥与世长辞,不知道这位作家在临终之时,是遗憾还是满足。
于是我们又要问:
他获得了世俗上巨大的成功,却始终没有得到专业的认可,以死拼得一部《平凡的世界》,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却没有文学地位的著作,值得吗?
在文学性上,路遥的主观意识太过强烈,人物设定太过单调,没有矛盾。篇幅臃肿,充斥着自我感动。
在情节上,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戏码实在老套。人物命运中的时代感和宿命感极其薄弱。
是的,我用的字眼是“太过”“极其”,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部上乘之作,甚至不是一部中乘之作。
即便如此,我们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没有意义,不能说读者的选择没有品味。
关于爱情、苦难、人在困苦中向上的勇气,至今读来仍会热泪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一生的写照,他对文学有着近乎狂热的爱,他如饥似渴的阅读,他用他的生命在写作。
在文学日渐落寞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文学图腾”对人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
他的正直,热情,真诚,有的时候比“文学性”更能打动人心,也比“文学性”更重要。
也许文学缺的从来不是什么主义,什么形式,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以死相拼的热爱。
来源:黏黏书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