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料见证奋勇抗争 | 地质人的抗战史诗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4:48 1

摘要: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中国自然资源报》围绕专题展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质工作者心系民族存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凭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编者按: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中国自然资源报》围绕专题展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质工作者心系民族存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凭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探寻重要矿产资源,助力军工民需,支撑持久抗战的伟大抗战精神。

岁月长河奔腾不息,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最前线,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再现了地质人的抗战史诗。其中,展出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部分日文地质资料,以及从鞍钢博物馆、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石圪节煤矿收集的史料。这些承载着沉重历史印记的地质史料,不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无声控诉,更是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矿山密林间奋勇抗争的历史见证。

武装阻击日寇资源掠夺

自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不仅以地质调查为手段,为扩大侵略搜集情报,更疯狂掠夺我国的煤炭、铁、铜、金、铅、锌、铝、镁、锰、黏土等矿产资源,以供其国内工业生产及对外侵略战争之需。

如今,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6000余档日文资料,大部分由侵华日军,或与侵华日军紧密勾结的满铁、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等所谓“国策公司”,以及他们联合组建的“国防资源调查部”“乙嘱托班”“华中铁矿调查班”等机构完成。这些资料不仅详细记录了日本侵略者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资源调查,有的还记述了在调查过程中遭到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联军袭击的经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史实。

在1935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完成的《满洲采金事业方策关系资料》第五章“警备相关事宜”中有着明确记载:“接到伐木班请求救援的紧急通知后,警卫队长命令14名队员急行军赶往当地。到达时适逢‘共匪’刚刚逃走,只看见了敌人的背影,无法确认。帮助伐木班寻找尸体并进行火葬后,于22日回到营地。”

这段被侵略者称为“匪患”的记录,何尝不是一曲无声的战歌?侵略者的笔写下的是“敌人的背影”,但历史永远铭记的,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是在黑暗中从未熄灭的反抗星火。

1935年《满洲采金事业方策关系资料》第五章警备相关事宜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攻击

为有效阻断日寇的资源掠夺,八路军与盘踞在矿山的日、伪势力展开了持续斗争。

《坨里炭矿现状》(日文)报告中详细描述了从1938年12月到1940年2月日本侵略者连续遭受八路军16次打击的情况。1944年形成的《井陉煤矿现况》等日文资料记录,中国共产党冀西分区第四军分区,采用地下工作或游击战术,出没于各个村落,动员民众刺探敌情,攻击一线设施,破坏通信线路,埋设地雷,鼓动宣传性的反攻,促进自发性的行动,“反复不断地展开活跃的攻势”。

八路军领导矿工武装起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937年,山西潞安石圪节煤矿被日军占领。在八路军和“牺盟会”的领导下,煤矿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国会。1938年,在康克清的帮助下,潞安矿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石圪节煤矿党支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驻守石圪节的日军不肯放下武器,还声称要炸毁矿井。危急时刻,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决定发动矿工武装起义。1945年8月18日,武装起义打响:矿工占领矿井、电气等要害部门;八路军进攻日军驻地。激战过后,八路军收复石圪节煤矿并登上日军炮楼。石圪节煤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

八路军收复石圪节并登上日军炮楼

同样,在鞍本铁矿、阜新煤矿等地,地矿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破坏生产、罢工、暴动等方式抗击日寇的残酷压迫,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其中,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主角原型、家喻户晓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就是诸多地矿工人中的一员。

1938年底,杨子荣曾在鞍山千山采矿区当矿工(一说为大孤山铁矿)。在一次看到日本监工殴打工友时,他夺过监工皮鞭,为工友出气。后来,他逃离了矿山,于1945年参加了八路军。

杨子荣

“特殊工人”的抗争

“特殊工人” 奋起反抗,打破牢笼(油画)

地质资料专题展中,一幅《“特殊工人” 奋起反抗,打破牢笼》油画,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开启了疯狂掠夺。在东北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强迫战俘和老百姓充当劳工服苦役,这些劳工被称为“特殊工人”。

在辽宁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等铁矿、煤矿中,就有很多“特殊工人”。他们与普通劳工相比,待遇低下,实行囚犯式管理,不仅每天要从事十几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生活条件还极其恶劣,冒顶、瓦斯爆炸等事故经常发生,伤亡事件连续不断。

史料记载,1931~1945年,日本侵占阜新时期,一大批“特殊工人”被强制押送到“满炭阜新矿业所”。他们多来自北方数省,分为“辅导工人”和“保护工人”,其中“辅导工人”是被俘的八路军指战员、 国民党官兵,“保护工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阜新煤矿的“特殊工人”开始秘密串联,组建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广大工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李振军、朱韬等12名党员在“特殊工人”中建立起秘密党支部(后称为烽火特支),并组织领导了震动全阜新的九二下菜园子暴动。292名“特殊工人”,以铁锹、锄头为武器,冲出牢笼,冲向敌人……最终,有67人逃出,5人当场牺牲,更多人在酷刑下惨死狱中……

八十载光阴流转,当我们凝视这些泛黄的纸页、斑驳的照片,回望这段艰难岁月,每一次战斗、每一回抗争,都彰显着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国家资源的坚定决心,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今硝烟散去,但那苦难历程中凝结的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岁月长河里,激荡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高慧丽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来源:i自然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