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大大!董宇辉的定制月饼,被网友DIY火出圈,引众多官媒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4:44 1

摘要:月饼发售在9月11日晚上,直播只开40分钟就被抢走了24万盒。苏州稻香村参与定制,出货隔天就加急。实际售卖总量达到60万盒,总销售额超过6000万。这个数字放到整个节日市场,都属于头部水平。

60万盒月饼十二小时内全部卖光,这速度让同行都看懵了。董宇辉和他的团队定制月饼爆火,不是单靠味道这么简单。

月饼发售在9月11日晚上,直播只开40分钟就被抢走了24万盒。苏州稻香村参与定制,出货隔天就加急。实际售卖总量达到60万盒,总销售额超过6000万。这个数字放到整个节日市场,都属于头部水平。

董宇辉团队原本想主推口感和原料,但收到货后反响超出预期。很多网友收到月饼,先不是着急尝味,而是拆开包装摆拍。有不少人把空盒剪成扇子、做成挂画,还有人直接改造成灯笼。这些照片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传后,吸引了大量跟风。

一位网友把包装盒变成了收纳架,家里的杂货也都能整齐收纳进去。很多家长在评论区晒娃做的手工艺品,月饼盒成了中秋亲子互动的“热门道具”。有手艺人在作品里加上自己家乡的代表建筑,或者写上祝福字样。形态各异,引起讨论。

董宇辉发现销售刚结束,想自留几盒送亲友自己却买不到。礼盒断货,二手市场有人开价比原价还高。粉丝留言说:“买月饼是为了盒子。”直播间没能满足大家收藏需求,影响还在持续扩大。

包装盒的设计用上了九个省份的标志性建筑。图案融合去年的和今年的行程经历。网友分析,这做法和每个家庭、个人的拼贴手艺搭在一起,变成个人化的工艺品。月饼本身没持续热度,包装盒的热度却还在升温。二次创作使月饼从食品变成节日纪念。

官媒频繁报道,光明网一下子连发多篇。主题包括盒子的文化底蕴、消费美学。有文章提出传统节令与审美新意结合,已然成为新现象。《中国工业报》、《消费时报》也报道这波月饼礼盒火爆,着重讲粉丝二次创作和全网参与。

《中国青年网》《大众网》等多家平台对此次事件密集跟进。报道里提到,60万盒月饼售罄后,大量买家并没有放下关注点,反而让月饼盒延续节日话题。社区、单位逐步组织用礼盒做手工比赛甚至展览。月饼成了临时的节日艺术品。

在电商平台上,关于月饼空盒的相关商品明显增多。除了董宇辉礼盒,其他品牌月饼也开始加大在包装创意上的比拼。有网民专门收购空盒转手,有些“高价盒”还自带教程。传统食品品牌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推进包装再利用方案。节日商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购买和参与体验也在同步增长。

60万盒,12小时售罄,主因不是味道,是包装盒二次创造带来的新潮流。

月饼盒火了后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出现DIY成果。各类短视频平台发出手工教程的流量很高。群体互动不靠团队刻意推广,都是买家自发推动。这些行为反映用户在节令消费中的新习惯,变化趋势很明显。

董宇辉和团队并未提前预料到礼盒的火爆,全网爆红后才做节目释义。团队讲解称,设计初衷是把游历见闻汇集起来,没想到网友参与度比想象高。销售快但余温更长,二次创作转变了商品的意义。

产品从食品变身工艺品,销量和话题并行。能做到这一点,是团队、品牌、用户互动的结果。媒体跟进报道后,销售行为变成社会热点。传统月饼变成新的中秋流行元素。用户自发的创新行为成了节日里的新风景。

多数买家把盒子变成展示品,有的学校将礼盒纳入中秋文化课素材。很多单位组织手工活动,借着节日氛围提升参与热度。月饼盒成了工作之余的聚会材料,远超单纯的食品功能。季节性商品也因此拥有更长的流量周期。

主流厂商可能会继续加码包装设计,力图在节日市场获得更强关注。消费者选择商品时,重视包装设计、实用功能。月饼盒“出圈”和二次创作,推动了手工美学在消费品市场的新尝试。包装不仅是装饰,还可以成为销售主力点。

礼盒带动二次消费有两点清晰:一是品牌主动创新可以拓展影响力,二是用户创造可转化为自发传播。月饼销售的高峰由包装再利用延伸,本次案例显示新消费状态正在成型。

节日变化明显,购物行为正在转向。传统吃月饼模式之外,包装创新拉长节日影响,用户的兴趣超出食品本身。更多品牌将借鉴此思路,通过设计和互动,推动节令商品的新一轮热潮。

来源:黑糖串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