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医附一院收到某航空公司寄来的锦旗,原来是该院血管外科护士向娟在休假途中的飞机上救了一位乘客。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唐雨)9月25日,记者从重医附一院获悉,近日,重医附一院收到某航空公司寄来的锦旗,原来是该院血管外科护士向娟在休假途中的飞机上救了一位乘客。
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护士向娟获赠感谢锦旗。 重医附一院供图
时间回到今年7月30日早晨,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护士向娟和家人乘坐飞机,从重庆前往新疆休假。
“请问飞机上有医护人员吗?有乘客需要救治……”飞机起飞40多分钟后,客舱中部传出乘务员急切的询问声,航班广播在同步播音寻找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也在大声呼救。
听到呼救后,职业本能促使向娟快速从座位上弹起来,冲向患者的座位。
“我是护士,让我来看看!”大家给向娟让开救援通道。
只见,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乘务人员已经准备好便携式氧气瓶开始给老人吸氧。向娟迅速观察后,立即指导家属调整座椅靠背,尽量让患者向后靠。她开始为老人监测生命体征。
此时,老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之不应,桡动脉扪不清,颈动脉搏动比较弱。家属正使劲揉按患者腹部,并急切询问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
向娟快速询问家属得知,老人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史、冠心病史,仅有胃痉挛和胃痛病史,连日疲劳转机奔波,休息较少。向娟初步判断——老人为休息不佳、疲劳过度引发的乘机应激性反应。她向家属解释,此时暂时不需要做心肺复苏。
“叔叔,别紧张,您放松……”在向娟的安慰和指导下,患者慢慢放松。约1-2分钟后,老人开始能做出回应了,他轻微点头表示配合和感谢。
又过了2-3分钟,向娟监测发现,老人已经能扪及较弱的桡动脉搏动,但他依旧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乘务员、向娟和家属一起将患者搀扶到机舱后排,垫枕平卧。向娟请乘务员准备了温和的糖水,老人开始少量、分次逐步补充糖水。
约30分钟后,老人面色渐渐红润,桡动脉搏动基本恢复正常,呼吸也开始平稳。此时,向娟指导乘务员把氧气流量调小,观察几分钟后,又试着取下氧气面罩。停止吸氧后,老人呼吸平稳,能安静休息,桡动脉搏动也保持正常。向娟长舒了一口气,老人这下应该安全了。
在征求老人和家属意见,并询问向娟专业意见后,航班并未返航或备降,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临别前,向娟提醒家属要带老人到医院做进一步的体检。
在帮助老人的1个多小时里,老人及家属、乘务人员们都被向娟的专业、热心和耐心深深感染。正因向娟的挺身而出,老人得到了专业耐心的救治和守护,航班也得以顺利抵达目的地。
多日后,航空公司给重医附一院寄来锦旗。
向娟收到锦旗后说,这都是护士该做的事,是一件小事。“相信任何一位重庆医护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挺身而出。”
向娟的行动,是重庆医护人员多次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缩影。
今年8月,在一列从乌鲁木齐驶向重庆西的T380次列车上,来自重庆市云阳县妇幼保健院门急诊的护士王立凤,用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跪地急救,在晃动的车厢里“跪”出生命的奇迹的同时,也“跪”暖了万千网友的心;今年4月,在海口至重庆的CZ8689航班上,一名儿童突发高温惊厥全身抽搐处于昏睡状态,并伴有发烧症状,机上两位重医附一院的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展开救援20分钟后孩子情况逐渐平稳,救援后两名医护人员才发现彼此竟来自同一家医院;2024年8月,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在贵州回重庆的路上发现隧道发生车祸,有人员受伤其中还有一位9个月的婴儿,不仅立即停车施救还为婴儿积极联系自己大学同学李禄生医生帮助其手术……
就像高空救人的向娟护士说的那样,这些来自重庆的医护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把救死扶伤当做本职工作,用一次次挺身而出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职业素养和担当。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