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三衢大地上一本无形的“生态日记”,是一串由数据构成的数字代码。我的使命看上去很简单:记录每一克碳的来龙去脉,让看不见的碳排放变得可计算、可交易、可奖励,人们管我叫碳账户。如今,我已成为被精确计量、动态追踪的“数字资产”,渗透进工厂的生产线、农户的猪圈、银行
山水语录·碳说
我是三衢大地上一本无形的“生态日记”,是一串由数据构成的数字代码。我的使命看上去很简单:记录每一克碳的来龙去脉,让看不见的碳排放变得可计算、可交易、可奖励,人们管我叫碳账户。如今,我已成为被精确计量、动态追踪的“数字资产”,渗透进工厂的生产线、农户的猪圈、银行的信贷系统,甚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2400万吨森林碳储存在我的“绿色银行”里,我用可量化的“碳足迹”重塑着城市的发展逻辑。当每一度电、每一片叶子都被“记账”,绿水青山便有了新的算法。
7月31日正午,开化县马金镇花园村的100亩油茶山被烈日烤得发烫。深绿色的叶片反射着刺眼的光,青绿色的油茶果缀满枝头,沉甸甸地把细枝压得微弯,手一碰能感觉到油润的厚实感。“初榨茶油每公斤能卖一百多元,这亩油茶地每年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近二十万元收入。”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邱朝贵的声音里满是欣喜。
邱朝贵手里攥着一张刚从镇里打印出来的碳汇监测单,指腹反复摩挲着纸上“2000吨/年固碳量”那行字。望着身后连绵的5244亩山林,他感慨地说:“守了半辈子山林,谁能想到这2000吨一年的固碳量能变成金票子。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百亩油茶山。”
开化县坐落在钱塘江源头,森林蓄积量有16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1%。可怎么才能让这片沉睡的山林“活”起来?
2021年,衢州在全国首创的碳账户体系落地,林业碳账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那年春天,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带着各式仪器钻进了开化的山林,一待就是三个月。他们给每类树都办了“碳身份证”:杉木年固碳12.6千克/株,毛竹年固碳5.3千克/株。全县37万亩林木从此有了“碳身份证”,这片沉寂的绿海变成了流动的碳银行。
过去,花园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外打工,村里冷冷清清。直到村里的树都有了“碳身份证”,变化悄悄来了。
2021年5月,开化县林业局的技术员首次扛着50台碳监测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村里的林子,把仪器一一绑在树干上。几天后,数据出来了:这片林子年固碳2000吨!邱朝贵还记得,一周后,县农商行行长拿着合同找上门,笑着对村两委成员说:“把碳汇存折抵押给银行,贷你们300万元。”
红章一盖,全县首笔森林碳汇质押贷款就这么成了,这300万元用来发展村里的油茶山。林场会计翻着新账本,眼睛瞪得溜圆:“松针掉进土里都能折算成信贷额度,这林子真是活财神。”
从“质押”到“溢价”,低碳理念正一点点改变着开化县山区的经济模式。
在县林业局指挥中心,大屏上的绿色波浪线正不停跳动。技术负责人指着其中一段上扬的曲线解释:“这片毛竹林刚完成间伐,移除了老竹病竹,促进新竹生长,固碳效率提升了15%。”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资源库越来越完善,开化的碳资本正通过云端往全国交易市场上跑。
茶农王永福把茶园接入碳监测系统后,惊喜悄然而至。贴了“低碳认证”的茶叶,价格一下子涨了40%。“以前就卖个茶青钱,现在连茶叶呼出的气都值钱。”更让他高兴的是“碳汇致富贷”,用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权作抵押,茶园改造的钱有了着落。
这些年,开化县完成林业碳普惠开发面积2.07万亩、碳汇量3.17万吨。其在全省首创了“森林碳汇价值”多种质押物联体贷款模式的“零碳相伴”贷款产品,累计发放碳汇质押贷款1844万元。
暮色渐浓,花园村的山风带着凉意掠过林间的监测仪,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电子屏上的碳汇数值又悄悄往上跳了跳,这片老林场正用崭新的“呼吸语言”,讲述着金山银山的新故事。
生态账本
目前,衢州的碳账户系统按照“双碳”目标拆分成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林业碳汇七大领域,共计239.6万个可量化、可交易的碳账户。基于碳账户的衢州绿色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96亿元,到2024年的1040亿元,同比提升984%。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60.4万个林业碳账户,归集了分散的森林资源涉碳数据,动态计算森林碳储量和年新增碳汇量。据测算,全市森林碳储量约2490万吨,年新增固碳量约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套由衢州率先建设的林业碳账户平台已被全省推广。浙江省依托其基础,开发了“浙林碳汇”应用,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目前,全省已成功开发93个“碳普惠”项目,其中衢州本地开发6个,全省林业碳账户金融支持达到100.7亿元。
专家点评
由数据驱动的绿色变革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衢州碳账户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数据要素在绿色转型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制度创新的催化剂。“碳数据金融化”是衢州最闪耀的智慧结晶,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碳减排”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交易、可兑现的“生态货币”。其深刻之处在于:在政府管控框架下,植入了强大的市场激励机制。当减排行为能直接转化为信贷优惠、金融权益、市场收益等实质性回报时,个体与企业的行为逻辑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外部强制的“要我减”,内化为利益驱动的“我要减”,构建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系统。
通过重构激励机制、重塑行为模式,衢州碳账户实现了从“约束型治理”向“赋能型治理”的范式跃迁。其“碳数据金融化”的探索,正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密钥,为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多层次碳市场体系,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复制性的实践蓝本。这场由数据驱动的绿色变革,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减排成效,更在于它指明了未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清晰路径——以数据为基,以金融为桥,以价值为引,方能汇聚磅礴之力,共赴双碳之约。
来源:浙江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