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现代工人运动的历程波澜壮阔,其中1923年发生的“二七”工人大罢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既是一次英勇斗争的高峰,也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场大罢工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景是京汉铁路作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他
站在郑州市中心广场,望着二七纪念塔高高矗立,顶部那个大大的钟表,每每整时整点就会奏响东方红乐曲,敲打着历史久远的天空风雷和当下人们的心灵。
中国近现代工人运动的历程波澜壮阔,其中1923年发生的“二七”工人大罢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既是一次英勇斗争的高峰,也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场大罢工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景是京汉铁路作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组织和领导下,京汉铁路沿线相继成立了十六个工会分会,会员发展到三万多人。为了凝聚更强大的力量,各分会决定在郑州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并定于1923年2月1日举行成立大会。然而,这一行动遭到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他最初应允后又出尔反尔,派军警禁止会议召开。但这并未能阻挡工人们的决心,代表们冲破封锁,如期召开大会,庄严宣布总工会成立。吴佩孚随即下令捣毁会所,这种暴行激起了工人的极大愤慨。为了争取工人的基本权利和抗议军阀的压迫,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从2月4日起举行全线总同盟罢工,这条重要的铁路干线顿时陷入瘫痪,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2月7日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屠刀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担任法律顾问的共产党员施洋也惨遭杀害。这场罢工最终失败了,共有五十多人牺牲,数百人受伤,上千人被开除。但它用鲜血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其认识到在强大的武装敌人面前,仅靠工人阶级的赤手空拳进行合法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并广泛发动农民等同盟军。这次斗争也极大地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彰显了工人阶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二七”罢工之前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工人运动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复杂发展过程。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了,最初的斗争多是零散的、为改善经济待遇和反对人身虐待的自发行为,例如早期的香港船坞工人罢工等,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这一状况的转折点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此期间,以上海工人为代表的阶级力量举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运动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工人运动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党迅速成立了专门领导工运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有组织、有纲领地发动和领导了从1922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在这股高潮中,除了悲壮的“二七”大罢工外,还有取得了胜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重要斗争。
说到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早在1921年,毛泽东就曾到安源进行实地考察,他深入矿井和工棚,了解工人的悲惨生活和非人劳动条件,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启发阶级觉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他的领导和部署下,1921年底,李立三、刘少奇等同志先后来到安源开展工作。他们创办工人夜校,建立党支部,并于1922年5月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把工人们紧密地组织起来。同年9月,由于路矿当局长期拖欠工资并企图封闭工人俱乐部,在毛泽东的决策和刘少奇、李立三的直接指挥下,安源路矿一万七千多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罢工过程中,工人们纪律严明,策略灵活,刘少奇作为工人全权代表,与当局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谈判。最终,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大部分要求,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安源大罢工是早期工人运动中少有的成功范例,它策略得当,组织周密,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的斗志,也为党领导工运积累了宝贵经验,安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毛泽东的早期活动和战略指导,为这次罢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工运高潮因“二七”惨案而暂时转入低潮后,随着1924年国共合作的形成,工人运动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得以复苏和发展。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风暴,紧接着发生的省港大罢工,其坚持时间长达十六个月,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然而,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城市工人运动在白色恐怖下遭受严重摧残,再次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此开始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但仍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着艰苦的地下斗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工人运动的主题转变为抗日救亡,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洪流,或参军参战,或在后方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工人与学生、市民等各阶层群众一起,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进攻,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中国近现代工人运动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早期领袖李大钊、陈独秀进行理论奠基,邓中夏具体组织工运,毛泽东领导安源斗争,刘少奇、李立三、苏兆征等直接指挥了多次大罢工,而像林祥谦、施洋这样的工人英雄则用鲜血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在理论发展上,运动经历了从单纯的经济斗争到深刻的政治斗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两大引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则是坚固可靠的主力军和同盟军,两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工人运动不仅是为了争取阶级自身的解放,更是肩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它动摇了反动统治的根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锻炼了队伍,培育了精神,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中。这段辉煌而艰辛的历程,对今日中国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所蕴含的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弘扬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核心价值,依然是推动国家发展和应对各种挑战的强大动力。学习工运历史,旨在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激励当代劳动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可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