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个年代的工会和那些轰轰烈烈的工会活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7:25 2

摘要:19 世纪中叶的中国,像一艘破破烂烂的帆船在时代浪潮里颠簸。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上海、武汉、广州这些通商口岸冒出了大烟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就在这些冒着黑烟的工厂里诞生了。说是 “工人”,其实更像会喘气的机器 —— 纺织厂里的女工一天要在轰鸣的机器前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像一艘破破烂烂的帆船在时代浪潮里颠簸。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上海、武汉、广州这些通商口岸冒出了大烟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就在这些冒着黑烟的工厂里诞生了。说是 “工人”,其实更像会喘气的机器 —— 纺织厂里的女工一天要在轰鸣的机器前站 14 个小时,纱锭割破手指是家常便饭;煤矿里的童工趴在狭窄的坑道里挖煤,头顶的煤油灯随时可能引发瓦斯爆炸;码头上的搬运工光着脚在碎石路上拖运货物,肩膀被麻绳勒出一道道血痕,一场大雨就能让他们染上风寒送命。

那时候的工厂简直是人间地狱。英国老板在上海办的怡和纱厂,工人们称它 “杀人厂”—— 冬天没有暖气,女工们的手指冻得粘在机器上,撕下来就是一层皮;夏天车间里像蒸笼,晕倒的工人会被直接拖到后巷扔着,不管是死是活。更狠的是资本家和工头的剥削:辛辛苦苦干一个月,工资可能被以 “损坏工具”“动作太慢” 等理由扣掉大半,剩下的钱连买窝窝头都得省着吃。工人病了不能干活?马上就会被踢出厂门,连铺盖卷都得卷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 世纪末,上海的海员们最先琢磨出 “抱团” 的道理。那些在外国轮船上当苦力的兄弟们,每次被洋人船长鞭打时,就互相帮衬着隐瞒小失误,渐渐形成了 “水手头” 带领的小团体。1901 年,香港的中国海员成立了 “联谊社”,名义上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实际上是商量怎么跟英国船东谈增加工资、减少工时。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工人自发组织,虽然还没敢叫 “工会”,但已经有了团结的火苗。

洋人船只上的中国海员

真正让工人组织登上历史舞台的,是 1911 年的辛亥革命。革命党人在南方工厂里宣传 “平等”“民权”,广州的机器工人率先成立了 “广东机器研究公会”。说是 “研究机器”,其实工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的是 “为什么洋人每天只干 8 小时,我们要干 16 小时”“为什么中国工人受伤没赔偿,洋人工人有保险”。公会的领头人李泮池是个铁匠,他带着工人跟广州的纺织厂老板谈判,第一次提出 “每日工作不得超过 10 小时” 的要求。虽然这次谈判只让少数工厂缩短了工时,但却像一颗火星掉进了干柴堆,让更多工人意识到:原来我们团结起来,真的能让老板害怕。

1919 年的夏天,北京学生的呐喊声响彻云霄,而真正让这场运动震撼全国的,是工人们的集体觉醒。6 月 5 日那天,上海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厂的工人们率先放下工具,罢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机器声停了,黄包车夫不跑了,店员们关上店门,连码头上的英国轮船都因为没有工人卸货而停在港口晒太阳。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整体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连当时的报纸都惊叹:“学界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矣!”

五四运动让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李大钊、陈独秀这些人脱下长衫,走进工厂,在上海、北京、武汉办起了 “劳动补习学校”。白天,工人们在机器前流汗;晚上,他们捏着粗粝的手指,跟着教员念 “工人不是牛马,是天下的主人”。1920 年 11 月,上海机器工会在霞飞路渔阳里 6 号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成立那天,钳工李中站在台上激动得声音发抖:“我们机器工人,以后就是亲兄弟,要一起跟那些喝我们血的人斗!”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石库门里诞生,第二年就把领导工人运动写进了党的中心任务。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大罢工像一声惊雷,拉开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序幕。当时香港的英国船东根本没把中国海员放在眼里,觉得 “几条臭苦力能翻什么浪”,结果 2 万多名海员集体放下缆绳,轮船停航,货物堆积如山,连英国人的军舰补给都断了。罢工坚持了 56 天,英国当局最后不得不答应增加工资 15%-30%,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在反帝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大罢工

紧接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把工会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安源煤矿是汉冶萍公司的产业,工人们在 “水牢” 一样的矿井里干活,死后连个棺材都没有,只能用草席一卷扔到后山。1922 年 9 月,毛泽东派李立三到安源,和工人领袖刘少奇一起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当俱乐部提出 “改良待遇、增加工资” 的要求被拒绝后,1.7 万名工人举着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的标语,把矿局围得水泄不通。矿长吓得爬上屋顶喊话,最后不得不签订 13 条协议,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刘少奇在谈判时被卫兵用刺刀抵住胸口,却面不改色,这件事让工人们知道: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就是咱们的靠山。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南京路上响起了枪声。英国巡捕向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人群开枪,13 人当场死亡,几十人重伤。消息传来,整个上海的工人炸了锅。李立三、刘华等人领导的上海总工会当天成立,宣布实行总同盟罢工,20 多万工人涌上街头。他们举着 “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 的标语,连英商电车公司的司机都把车停在路边,加入游行队伍。这场罢工持续了 100 多天,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力量。

在广州和香港,省港大罢工更是创造了奇迹。1925 年 6 月,13 万工人从香港回到广州,成立罢工委员会,还组建了 2000 人的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港口。昔日繁华的 “东方之珠” 变成了 “死港”,街上垃圾堆积,商店关门,英国殖民者的腰包一下子瘪了。罢工持续了 16 个月,直到 1926 年 10 月才结束,这是世界工运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罢工之一,为北伐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当大革命的浪潮被反革命血腥镇压,工会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在白色恐怖中学会了武装自己。1927 年 3 月,上海工人在周恩来、赵世炎的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前,工会骨干们把菜刀、斧头、自制炸弹藏在菜筐里、衣服里,秘密运进工厂。3 月 21 日,当起义信号响起,80 万工人潮水般涌上街头,经过 30 个小时的激战,终于打败了军阀部队,占领了上海。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取大城市,连外国记者都惊叹:“这些穿着粗布工装的工人,竟然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革命的城墙。”

在苏区,工会成为红色政权的重要支柱。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工会组织工人参加生产、支援前线。在江西兴国县,工会动员了 2 万多名工人参加红军,连妇女都组成 “洗衣队”“担架队” 上前线。工人技师沈鸿带着徒弟们在窑洞工厂里制造枪炮,为红军造出了第一门迫击炮。那时候的工会会员胸前别着红星徽章,走到哪里都骄傲地说:“我们是苏维埃的工人,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让天下的工人都过上好日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武汉等工业城市相继沦陷,工会转入地下斗争。在上海 “孤岛” 时期,中共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组织了 “益友社”“华联同乐会” 等合法团体,表面上是办读书会、演话剧,实际上秘密组织工人破坏日军工厂。1939 年,沪东造船厂的工人在日本军舰的锅炉里塞进铁块,导致军舰试航时爆炸;江南造船厂的钳工故意把日军潜艇的阀门装反,让潜艇一下水就漏水。这些 “软抵抗” 让日本侵略者头疼不已,不得不派出宪兵到处搜捕工会骨干。在华北沦陷区,晋察冀边区的工会发动工人开展 “麻雀战”。河北井陉煤矿的工人组成爆破队,夜里摸进矿区炸掉日军的储油罐;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的工人把水泥标号偷偷降低,让日军修的碉堡一炸就塌。工会还组织工人把机器零件、药品、布匹藏在棺材里、粪车里,通过封锁线运到根据地,连日军的翻译官都感慨:“这些工人就像地底下的蚯蚓,到处钻洞,根本抓不完。”

在重庆、昆明等大后方,工会承担起支援抗战的重任。1938 年成立的中国劳动协会,联合各地工会组织工人赶制军服、枪炮。重庆第 21 兵工厂的工人每天工作 16 小时,在防空洞里制造手榴弹,厂房被日军炸毁三次,又三次重建。昆明的铁路工人为了把国际援华物资运进内地,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用肩膀扛着铁轨抢修桥梁。1944 年,河南遭遇大饥荒,豫西煤矿的工会发起 “一碗米运动”,工人们每天省下一口口粮,凑出 3 万斤粮食送给灾区百姓,老百姓流着泪说:“工人老大哥真是咱的亲人。”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工会成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 “第二条战线”。1946 年 2 月,重庆发生 “较场口血案”,国民党特务殴打庆祝政协会议成功的群众,工会骨干们立刻组织工人上街游行,喊出 “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的口号。上海申新九厂的女工为了反对裁员,用机器零件堵住厂门,和国民党军警对峙三天三夜,虽然最后遭到镇压,但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不屈精神。

在南京,下关车站发生过一场悲壮的斗争。1946 年 6 月,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前往南京呼吁停止内战,工会代表马叙伦、雷洁琼等人在车站遭到特务围攻。当特务的棍棒挥向马叙伦时,铁路工人纠察队手拉手组成人墙,用身体挡住攻击。鲜血染红了站台,但工人们的怒吼声响彻云霄:“要打打我们,不许伤害老百姓!” 这场斗争让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连美国《纽约时报》都报道:“中国工人用血肉之躯,为和平发出了最强烈的呐喊。”

1948 年底,当解放军逼近各大城市,国民党开始疯狂破坏工厂设备。在沈阳,东北机器厂的工会组织工人组成护厂队,用炸药把工厂周围的国民党军据点炸掉,成功保住了 300 多台机床;在武汉,申新纱厂的女工们把厂长办公室围起来,不让国民党军队搬机器,厂长威胁说 “要开枪”,女工们就躺在机器前喊:“有种就打死我们,不然别想动机器!” 最终,全国大部分工厂在工会的保护下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保存了家底。

护厂队

新中国成立后,工会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以热血与智慧铸就发展基石。在工业建设的主战场,工会组织工人全力投入生产。“一五” 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争分夺秒,克服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1956 年 7 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轰鸣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鞍山钢铁公司的工人们自发开展 “献交器材运动”,老英雄孟泰带领工友在废料堆里找零件,修复设备,保障钢铁产量节节攀升,为国家工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工会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激发工人生产热情,使得 “一五” 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 128.3%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技术创新领域,工会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工人探索突破。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的 “郝建秀工作法”,优化细纱机操作流程,降低断头率,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后,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工会组织的 “技术互助组”“师徒结对” 活动,让工人间的技术经验得以传承。沈阳第三机床厂的工人在工会支持下,攻克精密机床制造难题,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迈向新高度。无数一线工人的智慧结晶,成为新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工会始终将工人权益保障与生活改善放在重要位置。各地工会大力兴办夜校、补习班,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数百万工人通过工会教育摘掉文盲帽子,成长为技术能手。同时,工会积极推动建设工人疗养院、俱乐部等福利设施,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天津棉纺厂新建的工人俱乐部里,工人们排练话剧、交流学习,真切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幸福,更激发了建设国家的热情。在工会的努力下,工人阶级不仅为国家建设挥洒汗水,也收获了成长与尊严,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

走进现代都市的写字楼或工业园区,工会的存在感似乎变得模糊起来。年轻人更熟悉 “996”“内卷” 这些词,却很少听说过 “工会维权”。大型企业的工会办公室通常安静整洁,墙上挂着规章制度,偶尔组织个节日慰问、职工体检,但很少能看到工人集体讨论权益的场景。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里,有工会组织常常形同虚设,甚至很多打工者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没有工会。

从石库门里的秘密集会到街头巷尾的罢工怒吼,从战火中的护厂斗争到和平年代的权益守护,中国工会的百年历程写满了热血与担当。那些在黑暗中抱团取暖的工人兄弟,那些在枪炮声中振臂高呼的工会领袖,那些用血肉之躯筑起抗争城墙的普通劳动者,共同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昂的篇章。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间行色匆匆,或许不该忘记,曾经有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人,用团结的力量照亮过一个时代的天空。

来源:我是丁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