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以下简称“仙湖植物园”)研究团队取得重要进展,为苔藓植物的基因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带来重大突破,两篇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
你注意过墙角、石头上那些绿茸茸的苔藓吗?它们其貌不扬,却是植物界深藏不露的“生存大师”!最近,深圳的科学家们揭开了它们的秘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以下简称“仙湖植物园”)研究团队取得重要进展,为苔藓植物的基因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带来重大突破,两篇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苔藓拥有更庞大的基因“工具箱”
“苔藓植物中‘特有’及‘谱系特异’基因家族的数量,平均为维管植物(如树木、花草)的两倍以上。这些基因是苔藓抗旱、防紫外线、抵抗病菌的‘法宝’,帮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仙湖植物园董珊珊博士介绍。
9月22日,由仙湖植物园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完成的重要研究,以“苔藓植物比维管植物具有更丰富的基因多样性”为题,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苔藓植物在基因家族层面比维管植物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改变了认为苔藓“原始、简单”的传统看法。
研究团队对123种苔藓植物(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进行了高质量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全球首个苔藓“超级泛基因组”平台(www.bryogenomes.org),涵盖47个苔藓植物目级代表类群,填补了陆生植物演化谱系中的多项空白。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苔藓植物的基因组较小,但其基因家族的种类总量却超过维管植物。
“值得注意的是,苔藓还特别擅长‘借基因’。有些借来的基因能抗菌抗虫,有的还能合成有用物质,未来有望用于农业害虫防治。”仙湖植物园董珊珊博士表示,例如,研究中发现了3类新的抗病基因受体,有望成为培育高抗病性农作物的重要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苔藓植物中存在大规模的水平基因转移(HGT)现象,即从其他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获取基因。平均每个苔藓基因组中含有约229个“外源基因”,显著高于维管植物的平均水平(163个)。部分基因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抗菌、抗虫,甚至参与关键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研究还发现了苔藓植物独特的抗虫基因资源与免疫机制,其中源自真菌的抗虫蛋白基因家族(FBT)表现出显著杀虫活性。
苔藓吸收铁元素的基因是“借”来的
另一项研究则揭示了苔藓如何利用基因来吸收铁元素,这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苔藓有一种叫做NAS的基因,能帮忙制造一种像“吸铁石”一样的物质,有效捕获土壤中的铁供自己使用。此前,科学家认为这个基因是植物所固有的。
9月22日,仙湖植物园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共同主导,联合多国科研人员在《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植物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多次独立获得一个金属载体合成基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苔藓植物中尼克酰胺合成酶基因(NAS)的演化历程,指出该关键基因在苔藓中的分布并非源自共同祖先,而是通过多次独立的水平基因转移(HGT)事件引入。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植物系统发育的认识,也为理解早期陆生植物如何适应缺铁环境提供了新线索。
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尼克酰胺(NA)作为一种金属螯合剂,可与铁离子结合,帮助植物在缺铁环境中维持平衡。
研究团队基于130余种苔藓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发现苔藓植物中的NAS基因并非源自单一祖先,而是通过至少五次独立的NAS基因转移事件从不同的微生物供体获得,而这些事件涉及不同的苔藓谱系及其微生物供体。
“这项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认知,我们看到苔藓为了适应陆地环境,积极从微生物界‘获取’关键基因。这些基因丰富了苔藓植物的基因库,增强了它们的适应能力。”仙湖植物园刘阳博士说。研究表明,这种“借基因”的方式使苔藓植物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铁贫乏的地区生存下来。
仙湖植物园苔藓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一直以来,仙湖植物园在苔藓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积累与领先地位。
该园先后引种与保育了 200 余种苔藓植物,包括来自极地、高原和荒漠等极端生境的物种;建成了全国首个专门用于苔藓景观展示与保育的园林景观 ——“幽苔园”;系统开展了多领域的苔藓研究工作,涵盖多样性调查、分类学、分子系统学、逆境适应、基因功能及基因组学等领域,率先建立并发布了藓类和苔类的目级系统框架;在苔藓科普领域有许多独创成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
此次同时在两个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植物适应陆地环境提供了新的遗传视角,也为农业抗逆基因筛选、环境恢复和生态监测等应用提供了关键资源。
来源:读创网